两蹶名王
参见:齐楚浙党、 十八先生之狱 、沙普之乱、李定国两蹶名王、郑家军
弘光元年到永历六年(1645年-1651年)间, 明军与 清军作战中,败
南明
多胜少,大批明军先后降清。先后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地。直到以 孙可望为主的大西军加入,才再次改变了整个局势。 [27]
隆武二年(1646年)张献忠阵亡后,以其义子孙可望、 李定国、 刘文秀、 艾能奇等人为主的大西军余部自永历元年(1647年)应黔国公 沐天波之约入滇平定土司叛乱;大西军余部占据滇黔二省全境,川省一部。
永历七年(1652年)永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联合抗清的建议,定都安龙府。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八万东出湖南,取得 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 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 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 尼堪,天下震动。 [28] 同年,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 叙州大捷、 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 辰州大捷。
永历五年(1651年)东南沿海的 张煌言、 郑成功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 磁灶大捷、 钱山大捷、 小盈岭大捷、 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 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29]
永历六年(1652年)十月, 刘文秀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 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 [30] 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 漳州战役中失利。 [31] 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
南明
永历七年(1653年)、永历八年(1654年)李定国率军两次进军广东,与郑成功约定会师广东,一举收复广东;清廷在永历七年、八年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为了不破坏和谈,消极与李定国会师,导致肇庆战役跟新会战役失败。 [32]
永历八年(1654年) 孙可望欲自立,大臣 吴贞毓等奉永历命欲召 李定国护驾。事情败露之后,孙可望派遣郑国举兵问罪,最后孙可望以“盗宝矫诏、欺群害良”拟罪,赐吴贞毓自缢并斩吴以下十七朝臣。
永历十年(1656年) 郑成功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 护国岭大捷。同年 王兴率部取得 文村大捷,确保了南明在广东沿海的抗清据点,维持了西南永历朝廷和东南郑成功部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