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2017/8/30 10:55:18 来源: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 字号:  电邮 打印

内阁

1380年明太祖罢 中书省,废丞相等官。在废除丞相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力不从心,故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五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 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 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皆为正五品 明成祖登基后,特派 解缙 胡广 杨荣等入 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阁。 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 明仁宗增置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 决策机构。

六部

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 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与工部地位较低,而在 南京六部除兵部、户部外,其他四部基本没有没有实权,是被排挤出中央的官员的“养老之地”。

监察机构

太祖尚为吴王时,始置 御史台,设左、右 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 罢御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 都御史八人。分 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三到五名,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永乐元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十八年,罢北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趾三道。洪熙元年,称行在都察院。宣德十年,罢交趾道,始定为 十三道。正统中,去“行在”字。

六科

六科,负责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员,每科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职 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有“封驳权”,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该制度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

五寺

五寺包括 大理寺 太常寺 光禄寺、 太仆寺和 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 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 大理寺卿, 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

厂卫机构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 锦衣卫、 东厂和 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 内行厂。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西厂设立于明宪宗时期,首领为 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 内厂设于明武宗时期,任务是牵制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权利,防止它们三个机构相互勾结权利的扩展,是朱厚照为政的另一种手段。首领为宦官 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其它机构

太师、 太傅、 太保为 三公, 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只有永乐年间 明成祖以 姚广孝专为太子太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一代皆为虚衔。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 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 太医院,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 惠民药局。 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担任)。亲军上直二十六卫,除锦衣卫设有南北两个 镇抚司,其他二十五卫各设有一个镇抚司,已上俱不属 五军都督府管辖。女官,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 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只保留少数女官。

法律

大明律第一次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明孝宗的修律,更将“不因言杀人”写入律法。大明律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备受推崇的法律奠基,近代的欧美法系和 大陆法系,都从大明律中受益颇多。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 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 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 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 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 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在嘉靖年间,应付 倭寇之乱时,将领 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成为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的 戚家军 李成梁 李如松父子麾下的 辽东铁骑及 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 关宁铁骑 

农业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 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 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

工商业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明朝民间的手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却不断萎缩。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 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 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 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当时荷兰的 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城市化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 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面: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1519年1558年时期,拥有2万至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据伊懋可的数据,中国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占到总人口的6%至7.5%。据 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 城市化率已达到8%。

人口

明代户口峰值出现在 晚明,但对于具体时间与人口数,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 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赵文林、谢淑君认为明朝于1626年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一亿人左右;王育民认为 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1.3亿人至1.5亿人之间; 何炳棣认为1600年实际人口达1.5亿; 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有1.97亿人 ;曹树基认为1630年明朝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有1.9251亿人,1644年实际人口约有1.5247亿人;而 英国经济学家 安格斯·麦迪森则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有1.6亿人。

思想

哲学思想上, 王阳明继承 陆九渊的“ 心学”并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并且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而王阳明的弟子 王艮更进一部的强化此方面的论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义,而 李贽则更肯定“人欲”的价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系源自于对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现追求个体价值的思想。因西学东渐使科学精神与实学风尚也开始流行。明末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异族的侵略,哲学家开始更多思考现实问题与政治改良,如 王船山、 黄梨洲、顾亭林等。

晚明书院的兴盛冲击了官学的地位,许多知识分子利用在书院讲学之际借机批评时政,如曾讲学于 东林书院的顾宪成 高攀龙,就常讽刺时政,也使东林书院成为与当权派对抗的中心,进而导致 东林党争。当时学者也会借用寺庙周边的空地举行“讲会”,倡导新的思想价值与人生观。

明代书院的自由探讨辩论学风,是当时最开明进步的学术交融方式,在古老的中国书院里,不同流派的思想可以在此平等交流。明朝人视学阀为耻,将以权力压制民意视为卑劣,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权倾朝野的大首辅也不例外。

文学

文学方面,中国小说史上的 四大名著中的三部----《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与小说《 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 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三言”(即《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写青年爱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与“三言”类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说集还有 凌蒙初编著的“ 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发现的《 型世言》( 陆人龙编著)。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 刘基 宋濂、 高启、 方孝孺 唐寅 归有光、 徐渭、 王世贞 袁宏道 钱谦益 张岱、 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 王磐、 冯维敏、 薛论道、陈译、 康海等人。

万历时期,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有以公安 袁宗道、袁宏道与 袁中道为代表的 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各个不同的时代,即有各种不同的文学。竟陵 钟惺 谭元春为代表的 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并且乞灵于古人,目的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小说

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长篇小说中的《 三国演义》、《 水浒传》和《 西游记》,堪称文学巨著。出现于明中叶的《 金瓶梅》,也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

明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也很兴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写了宋元话本,还创作拟话本。“ 三言”、“ 二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

戏曲

明前期,元代以来绚丽的杂剧奇葩一度中衰。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明代剧作中最负盛名的是《 牡丹亭》。

在明代,流行的戏曲唱腔中,主要有 弋阳腔 昆山腔(昆腔)。 昆腔本局限于 吴中。嘉靖年间,著名音乐家魏良辅对昆腔进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现了南曲的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成了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种戏曲音乐。

书法

明朝朝廷极力推崇书法,明朝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明初书法陷于台阁体泥沼,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于是台阁体盛行。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 祝允明 文征明、 王宠与 唐寅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有名的有 张瑞图、 黄道周、 王铎与倪元瑞等。

诗文

明代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多,而且各成流派。永乐至正统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内阁大学士 杨士奇 杨荣 杨溥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明中叶,在反对台阁体冗沓文风的斗争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间的 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 前七子”崛起,继而又有嘉靖、万历间 李攀龙 王世贞为首的“ 后七子”雄踞文坛。他们以复古为号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当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起时,文坛上又相继迭起“ 唐宋派”和“ 公安派”。

绘画

明初,宫廷画家居画坛主流。15世纪中叶,江南 沈周、 文征明、 唐寅、 仇英“吴门四大家”崛起。他们广泛吸取了唐、 五代、宋、元诸派之长,形成了各具特殊风格的绘画艺术,又被后世称为“ 明四家”。嘉靖时,杰出画家 徐渭,自辟蹊径,创泼墨花卉。万历年,吴门画家 张宏开启实景山水写生之先河,在继承 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明画录》记载)。明末还有人物画家 吴彬、 丁云鹏、 陈洪绶、 崔子忠 曾鲸,花鸟画家 陈淳等。

天文、气象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设京师 观象台1439年造 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 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索回,置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 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 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

1617年 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 崇祯历书》。

数学、物理

1450年 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 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 算学宝鉴》。

1584年 朱载堉著《 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 程大位撰《 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 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1606年 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 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 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 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 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医学

1406年 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 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 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中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中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 李时珍著《 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

1601年 杨继洲著《 针灸大成》 。

1617年, 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中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 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

1640《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 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农学

1376年,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 朱橚 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47年 马一龙著《 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中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1596年 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 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 喻杰(喻本亨)合著《 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现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 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

1628年徐光启撰《 农政全书》。

地理

1405-1431年 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 三十余国;1425年 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黄衷著《 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 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 。

1639年 顾炎武开始编著《 肇域志》、《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时期的 徐霞客开始著《 徐霞客游记》。

化学、冶炼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 采矿技术

1596年,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 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

1637年 宋应星在《 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方以智在《 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西元1771年才开始炼焦。

全面发展科学的设想

徐光启重视演绎推理,并特别把重点放在数学上,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 工程学的基础。徐光启在1629年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给崇祯帝上奏《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中说“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与度数故耳”,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学科研究的思想,并论述数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及数学在生产实践中作用。他认为数学是“从用之基”,提出“度数旁通十事”: 治历、测量、音律、军事、理财、营建、机械、 舆地、医药、计时。在他掌管的“历局”内开展以数学为根本,兼及气象学、水利工程、军事工程技术、建筑、机械力学、大地测量、医学、算学及音乐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历局有了科学研究机构的雏形。崇祯帝对此积极反应和支持,下旨批示“度数旁通,有关庶绩,一并分曹料理,该衙知道”。 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有 李之藻 李天经 孙元化 王徵,其后又有 方以智, 王锡阐等发扬。

 
销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