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显(宋恭帝)
赵显(宋恭帝)
赵显(宋恭帝)
2017/9/13 15:42:14 来源: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 字号:  电邮 打印

    南宋恭帝,名赵显(公元1271----1323年),度宗子。度宗病死后继位,在位仅2年(1274----1276年),南宋第十六位皇帝。被元军虏后送西藏为僧,又被冤杀。终年53岁,葬处不明。


    宋恭帝赵显(1271----1323年),宋朝第十六位皇帝(1274----1276年在位),冲龄践阼,在位仅2年,得年53岁,无庙号。他是宋度宗次子,全皇后所生,宋端宗赵昰之弟,宋末帝赵昺兄。1276年2月投降元朝后,封为“瀛国公”,又被迫剃发出家,后因文字狱被赐死。
    曾封为嘉国公。度宗病重时,贾似道反对立杨妃所生度宗长子赵昰继位,度宗只得按贾似道的意思立赵显为皇太子。度宗于咸淳十年七月九日(1274年8月12日)病死后,他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德祐”。
    恭帝即位时,年仅4岁,由谢太皇太后主持国政,初年实际上仍由贾似道专权。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十二月攻下鄂州后,沿汉水长驱直入,沿途宋将纷纷降元。太学生和群臣上表,一致要贾似道亲自督师抗元,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贾似道又被大败于丁家州(今安徽芜湖),宋军主力尽丧,元军势如破竹,进逼临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恭帝随谢太皇太后投降。二月,他和母亲全太后及随从被押离临安北上,五月到达大都,被元世祖忽必烈降封为瀛国公。公元1282年,恭帝又被迁居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石别苏克),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了解了自己过去至尊的地位和眼下屈辱的处境,心情凄伤,抑郁不开。当南宋旧臣汪水云被释放回江南时,他曾作诗相送,表露了他怀念故国故土,而又无法归去的悲苦思绪。
    公元1288年,恭帝已经18岁,元世祖担心留着他将成为后患,准备除掉他。恭帝得知这一消息后,请求脱离尘世,永生为僧,以绝元世祖的疑虑。元世祖应允,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遣送恭帝入吐蕃,习学佛法。从此,他长期居住于西藏萨迦大寺,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过着清苦孤寂的庙宇生活,终日以青灯黄卷为伴,潜心于学习藏文,研究佛法。多年的苦读,恭帝通晓了藏文,贯通了佛学,成为佛门学问僧,一度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主持。他进而从事佛经的翻译,译成《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经文问世,被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之列。
    公元1323年,恭帝因诗文而遭受文字狱之灾,被屈杀。藏史学家都对他的冤死而深表同情。
    纵观恭帝一生,就地位而论,他从南宋的皇帝被降为元朝的臣子,最后成为吐蕃的佛门高僧,不可为不奇特;就居住的地方而论,他从景色如画的江南迁居北方的幽燕,又迁居于天高云淡的蒙古高原,最后长期定居于西藏境内,不可谓不罕见;从相处的民族而论,他出身汉族,后和蒙古族相处,最后与藏人生活在一起,不可谓不富于传奇性。恭帝一生的经历,在中国列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就他本身而言,坎坷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幸,然而,就历史作用而言,他却为增进汉、蒙、藏等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销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