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
2017/9/15 15:15:02 来源: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 字号:  电邮 打印

    明宪宗一般指朱见深。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见濬,汉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濬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被立为太子。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朱见深能够宽免赋税、减省刑罚,使社会经济渐渐复苏。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早年时期

明宪宗朱见深明宪宗朱见深(5)

    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九日,朱见深出生于北京紫禁城。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未满两岁的朱见濬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年,瓦剌南犯,直逼大同。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亲征。皇帝出征,太子监国,于是按照皇太后的旨意,立幼小的朱见濬为皇太子。不料土木堡之变之后,朱见濬的父皇被瓦剌俘虏。

    为免瓦剌借皇帝的名义骗开关防,更为了避免国无长君,于谦等大臣纷纷与皇太后商议,决定拥立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于是朱祁钰登基,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景泰帝。

    瓦剌阴谋破产,大怒之下攻打北京。京城守军在兵部尚书于谦带领下,抵挡住瓦剌的攻势。各地勤王部队接连赶到。瓦剌退兵。

两为太子

    景泰元年(1450)六月,遣使与明朝议和,表示愿送回英宗。景帝虑及皇位不保,不愿接回英宗,在于谦的劝说下,最后应允讲和,接回太上皇。八月,被俘一年左右的明英宗被放了回来。明英宗被放了回来,明代宗极其不愿。此后七年时间,英宗被软禁在南宫。

    景泰三年(1452年),皇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景泰帝废掉侄子朱见濬,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没想到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当时被追封为怀献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病重。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人撞开南宫大门,迎明英宗复位。明英宗复位,废明代宗为郕王。是年改元天顺,连朱见濬的名字都改,改为朱见深,并立他为皇太子。没多久,明代宗病逝,英宗给他个恶谥,叫戾。不但如此,连早已夭折的怀献太子朱见济都被追废为世子,直至明朝灭亡都没有再承认过这个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失而复得,然而幼年卷于皇位之争,精神压力极大,因而落下个口吃的毛病。

恍若明君

    明英宗再次夺得皇位,大肆封赏夺门之变的功臣,并且听信谗言,以谋逆为名,处死于谦。以曹吉祥为首的宦官逐渐得势,政治愈加腐败不堪。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乙卯,明英宗病重。己未日,皇太子朱见深在文华殿摄政。二月二十三日,明英宗驾崩。乙亥日,皇太子继位,次年,改年号为成化。三月,尊明英宗皇后为慈懿皇太后,其生母周氏为皇太后。五月,葬明英宗于裕陵宪宗刚即位,就发生了都指挥使门达结纳东宫内侍王纶,密谋由翰林侍读学士钱溥取代李贤辅政之事。门达在英宗晚年深得宠信,而李贤时为内阁首辅,对门达统率的锦衣卫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门达因此衔恨入骨,设计构陷李贤,事情败露,英宗也未处置门达。英宗病重,门达蓄意勾结王纶,欲除掉李贤。他们的阴谋被朝臣揭发,宪宗大怒,结果王纶被斩,钱溥被贬,门达因他罪并发,“论斩系狱,没其资巨万”。而与此同时,李贤则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宪宗十分倚重李贤,李贤也“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但李贤辅政不久,即于成化二年冬卒。这一年,南北两京、四川、湖广、荆襄地区的盗贼泛滥。

    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任命都督同知赵辅为征夷将军,总领所有总兵,征讨广西瑶族的叛乱。三月,四川山都掌蛮进行暴乱。十二月,韩雍大破广西大藤峡的瑶族叛乱者,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

    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结束团营建制。三月,朱永在南漳大破荆、襄贼地区的乱匪头目刘通,并擒拿刘通。他的党羽石龙逃走后转而进入四川。七月,毛里孩进犯固原。八月,又进犯犯宁夏,宁夏都指挥焦政战死。十月,朱永擒拿匪首石龙等人,荆襄地区的乱匪被平定。十二月,大学士李贤逝世,朱见深命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刘定之进入内阁处理机务。这个月,断藤峡的瑶族乱贼再次暴乱。

    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朱见深授朱永为平胡将军,和杨信一起征讨毛里孩。三月,朱见深封商辂兵部侍郎,再次进入内阁。十二月,左庶子黎淳再次提出明代宗时期废黜太子的事情,朱见深说:“景泰年间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朕不会在意,况且这些也不是臣下当说的。”

    成化七年(1471年),任命王恕刑部侍郎,总理河道事务。十一月,朱见深立皇子朱祐极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立皇子朱祐樘为皇太子。十二月,恢复郕王朱祁钰的帝号。[1]

中期朝政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三月,李震大破靖州地区的苗乱。五月,副都御史原杰安抚荆、襄的流民。十一月,四川都御史张瓒征讨湾溪地区的苗乱并将其攻破。十二月,朱见深设置郧阳府,设行都司卫所,以安排那里的流民。

    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朱见深设置西厂来加强特务机构,太监汪直担任提督。四月,汪直将郎中武清、乐章,太医院的院判蒋宗武,张廷纲,浙江布政使刘福等人下了西厂大狱。五月,方贤又下了西厂狱。大学士商辂、尚书项忠等人上书朱见深请求废置西厂,朱见深采纳他们的建议。六月,罢免项忠为民,又复设西厂。不久商辂也辞官。

    成化十八年(1482年)正月,朱见深下旨废置西厂。

    成化十九年(1483年)七月,蒙古小王子进犯重镇大同。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七月,蒙古小王子又进犯甘州,甘州指挥姚英等人战死。十一月,安南侵略占城,占城王子古来逃入明朝。

晚年逝世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贵妃暴毙。七月,封皇子祐杬为兴王,祐棆为岐王,祐槟为益王,祐楎为衡王,祐枟为雍王。八月,朱见深重病。皇太子朱祐樘在文化殿全权处理政事。

    九月九日,朱见深驾崩,年仅四十一岁。

    九月,上尊谥,庙号宪宗,葬茂陵。

缓和矛盾

    朱见深即位后,平反了于谦冤狱,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又不顾明代宗曾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报怨,恢复代宗帝号,重修代宗陵寝,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

政治清明

    朱见深任用李贤为相,阁臣之中还有彭时商辂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朝政也比较清明。由于名相的辅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朱见深在即为之初还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现的。

荆襄流民

    荆襄流民是元代以来困扰中央政府的一个大难题。荆襄流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郧县地区。该地万山环绕,又处于湖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在元、明时是一个三不管地区。每当灾荒、战乱,这一带常常聚集近百万的流民。

    成化年间对流民的重视和安置,是因刘通、石龙起义而起。政府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任命原杰安抚流民,并设置了郧阳府,将流民用户籍的形式固定在当地,又设置了郧阳巡抚,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难题。

三大弊政

西厂

商辂

    西厂始立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的地点就在西城灵济宫前面的一家灰厂内。西厂正式成立后,汪直借用锦衣卫中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他的特务网络。西厂的特务人数,在当时比东厂要多出一倍。东厂的太监尚铭,也不得不俯首听命于汪直。

    因此,西厂气焰非常嚣张,成立的当年就连兴大狱,逮捕了郎中武清、乐章、太医院院判蒋宗武、行人张廷纲、浙江布政使刘福、左通政方贤。明代各省的左、右布政使是从二品,品秩相当高。然而西厂却可以不经皇帝同意就擅自抄捕。这种情形让当时的大学士商辂、兵部尚书项忠忍无可忍。商辂向宪宗建议,撤销西厂,主要的理由就是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但是,同年六月,商辂和项忠就先后被罢免,西厂又恢复了。这一恢复,就一直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失宠以后撤销为止。总共计来,西厂在成化朝的历史上存在了五年零几个月。

    成化朝的西厂,一方面是扩大了明代特务的职能与侦察范围,侦察的地点不限于都城、地方,而遍及南北边腹各地,这是此前的东厂所没有的;另一方面,宪宗之设西厂,无疑加强了皇帝对于特务组织的偏爱心理。后来的武宗,也就是宪宗的孙子,就效仿他祖父的做法,非但重建西厂,又增设了内行厂。特务组织的存在,使原本属于厮役之流的旗尉,得以肆意凌辱大臣,也算是明代的创举了。

皇庄

    从明代中期设立皇庄,到明代后期派太监充矿监、税监,目的都是为皇室搜集更多的钱财来满足宫中奢侈的生活。

    “皇庄”之名始于宪宗朱见深。天顺八年(1464年),朱见深没收宦官曹吉祥在顺义的田地,设为“皇庄”。不过,皇庄并不单是皇帝一个人的庄田,而是包括皇帝本身、后妃、皇太子及在京诸王的庄田,也就是说,是皇帝及其妻、子的庄田。因此,皇子若分封后离京去了封地,在封地取得的田地,就不算是皇庄了。

    皇庄的设立,其实是开了明代土地兼并的先河。朱见深的皇庄,很快就遍布顺义、宝坻、丰润、新城、雄县等处。上行下效,皇帝既然带头兼并土地,藩王、勋戚、宦官也请求皇帝赐土地,于是有王田、官庄。嘉靖初年曾在表面废止皇庄,改称官地,但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因此,宪宗设置皇庄的做法,无疑在与民争富,是在毁坏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传奉官

    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即位不到一月的朱见深下了一道诏令,授予一位名叫姚旺的工人为文思院副使。这便是“传奉官”之始。“传奉官”是当时人们称呼那些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很明显,这违反了正常的手续,却只是为了满足皇帝或者后宫中某个妃嫔或宦官的愿望。这一举措对制度的破坏,带来了三个后果:

    第一,从此,皇帝视官爵为私物。只要皇帝喜欢,他可以随意地任用官员,从而破坏皇帝与官僚士大夫之间的平衡。宪宗自己,也往往一传旨就授官百数十人。对于士大夫们来说,官爵原是“天下公器”,皇帝这样的行为,无疑将官爵变成了“人主私器”。第二,传奉官既然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也就说明其中大部分人是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官职的。对于一个文官政府来说,混杂着一大批出身于军人、僧道、工匠、画士、医官的官员,政府的文化认同性必然产生问题,政府运作中的冲突必然加剧。而传奉官中多数是一些佞幸之人,靠着结交宦官或者行贿的手段取得一官半职,他们的在职也就大大地败坏了吏治。

    第三,既然传奉官由宫中旨意直接传授,而又不需要经过吏部覆核,因此,掌握宫中大权的嫔妃及太监就可以借皇帝之名,大行私利,卖官鬻爵。据说,梁芳取中旨授官,累计达1000人。传奉官的泛滥,引起了许多官员的不满。成化十九年(1483年),御史张稷上疏,谈及传奉官给朝政带来的混乱。张稷说,自有传奉官后,文官中竟有一字不识的,武官中竟有从来没拿过弓箭的,自古以来,有这样的政治吗?因此,官员们纷纷请求淘汰传奉官员。宪宗虽然有时也偶尔淘汰一些传奉官,但是总体上是传授的要比淘汰的多。


 
销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