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2017/9/18 8:19:30 来源: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 字号:  电邮 打印

    爱新觉罗·弘历 (1711年-1799年),清代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弘历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并指示编了很多有价值的书。他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下令征求书籍,弘历汉文水平很高,能诗善画,精于骑射。弘历武功赫赫,在镇压边疆地区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巩固了多民族的清帝国。弘历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

乾隆

早年经历

    康熙五十年(1711年),爱新觉罗·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弘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

    康熙六十年(1721年),据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就是后来的雍和宫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十岁,一下子就为其祖父康熙帝所喜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锦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改明年为乾隆元年。

即位前期

    乾隆帝即位后,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先后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在乾隆末年时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统治期间与康熙、雍正三朝合称“康雍乾盛世”(或称康乾盛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历时9年成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

    同时,乾隆为了打击朋党以及加强对人民主要是汉人的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并借此焚书箝制汉人反清思想的传播 。

统治后期

    中年以后,乾隆帝逐渐好大喜功,不但大兴土木,六下江南耗用国家人力物力,贪污腐化又再开始盛行,整个清王朝亦在乾隆后期由盛转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爆发甘肃冒赈案可视为清朝盛世的分水岭,此案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已经发生,牵连布政使及以下各道、州、府、县官员113人,震动全国。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又有甘肃人苏四十三回民起义。而乾隆的宠臣,即为后人所熟知的贪官和珅,在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八,嘉庆帝下谕宣布将其革职,下狱问罪之后,抄没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王朝国库十五年收入,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巨贪。乾隆晚年精力不济、“多从宽厚”,纵容腐化,大家对腐败习以为常。乾隆帝也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

    国家封闭而排斥外来文化,并持续对天主教实行禁教政策。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遣使乔治·马戛尔尼于乾隆83岁时到中国寻求驻节,但双方出现与乾隆皇帝会面采“单膝下跪”(英方主张)或“三跪九叩”(中方主张)的礼仪之争,最后以“单膝下跪”而为礼。乔治·马戛尔尼在中国停留的5个月内,对中国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回国后,马戛尔尼向英国议会写出报告说:“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

传让皇位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圆明园勤政殿,为了不超越自己的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时间(61年),已御极天下60年的乾隆决定禅位于自己的儿子,弘历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jué)匣,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以第二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果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每天还要对皇帝“训谕”。

    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一场千年罕见的传位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八十六岁的乾隆皇帝不靠搀扶,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宝座的台阶,就皇帝宝座。宝座前地上放着拜垫,宝座东侧案上陈放着传位诏书和皇帝玉玺,皇太子颙琰立在西侧,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广场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朝鲜、安南、暹罗、缅甸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庄严、壮观。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退位为政

    弘历在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嘉庆帝对乾隆十分顺从,当时朝鲜使臣向国内报告清朝情况,说嘉庆帝“侍座太上皇,太上皇喜则亦喜,太上皇笑则亦笑。” 随着乾隆太上皇的身体逐渐衰迈,和珅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乾隆刚一退位,湖北、四川多处爆发叛乱,后有数十万人参加,波及川、陕、鄂、豫、甘5省。乾隆立即分兵镇压各路叛军,战局进展很不顺利,白莲教叛军虽遭到一些打击但仍如火如荼。和珅怕影响太上皇的心情和健康,对他往往报喜不报忧。

与世长辞

    嘉庆三年(1798年)十二月,乾隆病重。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时(1799年2月7日晨7--8点),乾隆太上皇在养心殿病逝,享年八十九岁。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马兰峪裕陵

政治

  • 缓和矛盾

  • 乾隆

    弘历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在位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初年,为了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调节矛盾,改善各方面的关系,还对雍正的政策做了较大的改变和调整。他在元年颁布的谕旨中明确宣称:“ 政令繁苛、每事刻核,大为闾阎之扰累。……朕即位以来,欲减去繁苛,与民休息。”乾隆在位初期,不但成功地改变了雍正的某些政策措施,消除了积弊,并且提出“ 中道政治”和“ 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为自己的政策转变制造根据,进行舆论宣传。他一上台就宣称,“ 治天下之道,贵得乎中,故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天下之理,惟有一中。中者无过不及,宽严并济之道也”。他写的诗中也说:“一张一弛文武道,吾亦因之悟政要。”

        乾隆初年,讲了很多“宽严相济”的道理,反复阐述,不厌其详。乾隆不讳言自己“ 赋性宽缓”,但又说不能宽大无边,要济之以严。有时候,他公开说“ 政尚宽大”,宽比严好。他在经筵讲章中发挥这个思想,“ 宽、信、敏、公,乃圣王治世之大本,而必以宽居首“”,圣王出治,舍宽其何以为敷政宁人之本哉” 。乾隆晚年的诗句中也说“ 政实宜宽弗宜猛”但在绝大多数场合,总是宽严并提,把两者看做因时而异,相辅相 成的“,宽以济猛,严以济宽,政是以和”,这是乾隆认定进行统治的不二法门。

        乾隆二年(1737年),他就释放了雍正末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等公爵。

        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乾隆朝政治的一个分水岭。乾隆的统治从宽仁变得严峻。这一转变的导火索则是孝贤皇后富察氏的离世。皇后素为乾隆所爱,她的去世给乾隆带来巨大的精神打击,在富察皇后丧服期间,乾隆帝一反常态,多次无故暴怒而惩处官员。由于金川的失利,大批官僚将帅得罪,甚至被处死。皇后丧葬案和金川失利案,几乎同时掀起两股贬黜 、杀戮大官僚的风潮,对当时的政界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冲击。

        表面上看,皇后的离世,导致他性情大变。实际上,早在皇后离世的几年前,乾隆已经意识到清朝社会存在政治纪律松弛的弊病。只不过至爱离别的悲痛,进一步促使乾隆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方针,痛定思痛,乾隆决定改变统治策略。从严惩贪官到起用新人,乾隆的一系列动作,为乾隆全盛之世的到来,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还为多尔衮昭雪,复其王爵。这些措施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稳定王朝的局势是很有意义的。

  • 重视吏治

  •     乾隆帝把雍正年间因贪赃被革职的官吏一齐复职,对贪污案不予追究,放松对官吏的考绩,结果吏治又坏,贪风再起。

        乾隆觉察后,从乾隆三年起他开始严肃处理侵贪案件,将性质严重,核实无误的贪污犯即行正法。

        乾隆六年(1741年),处死了纳贿银千两的兵部尚书九门提督鄂善。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始到四十年代,还处死了10余名职位很高的巨贪,如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布政使钱度山东巡抚国泰、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都被赐死、正法。

        乾隆初中期,乾隆帝重视吏治,首先他重视官吏的选拔,他强调官吏应该年富力强,五十五岁以上的官吏要详细甄别,六十五岁以上的官员要带领引见,能否继任他要亲自定夺。他将不称职的官吏分成8类: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软无力、不谨、贪、酷,并给予不同的处理。在乾隆一朝,因考绩不合格受到降级或处分的官吏达6万多人。第二,禁止向皇帝进献,在初中期他禁止各省大员向皇帝进献方物、土产。第三,注重考绩,为了整顿吏治,弘历严格运用“京察”、“大计”考核官吏,过去那些不用考核的藩臬(布政史与按察司),也要考绩。他要京官以密折报告属吏是否贤良。第四,注意解决官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费问题,给京官加薪,给外官发放养廉银,使官员安心职守。第五,处置贪官。这是指初中期的情形。

  • 人才驾驭

  •     弘历善于驾驭群臣。乾隆初年,朝廷中以鄂尔泰张廷玉为代表的满汉两派斗争十分激烈,互相拆台。弘历不是打一派拉一派,而是对他们都进行严厉警告,并采取抑制手段,不让一派打压另一派,始终让他们保持平衡,避免了大分裂。

        弘历重视对太监的约束。即位后就发表上谕,告戒太监不得越轨。“若太监略有放纵,许内务府总管先斩后奏。”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弘历将泄露朱批的太监高云从处以磔刑

  • 勤政安民

  •     赵翼(1727年-1814年)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值军机处,曾亲见乾隆勤政情况。

        弘历总是卯时(早上5时-7时)起床。要是夏天,这时天已亮了;要是冬天,五更才尽。在军机值班的十多人,每晚留一人值班。恐怕第二天一早有事,非一人对付得了,便每日轮一人早上班相助,于是也在五更上班。平时大家不知乾隆帝何时起床。但从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弘历从他寝室出来,每过一门,必响鞭炮一声,凭此就知道乾隆圣驾已到乾清宫了。这个时候,要燃一寸长的蜡烛天才亮。军机处的十多人,过五六天才轮上一个早班,已觉辛苦,但弘历则是天天这么早就上朝了。

        平时无事时弘历也是如此。当西北用兵征准噶尔部和回疆之时,军事情报到达,即使是半夜,弘历也一定要起来亲自过目,如有要事立即召集军机大臣指示机宜,说很多话。赵翼作记录,有时从起草到恭楷誊正,得要一两个时辰,这时弘历还披着衣服等他。

  • 八旗生计

  •     八旗制度创立于关外时期,适应战事情况,是清朝的根本制度。清军入关后,随着统治的确立,八旗子弟被清朝帝国供养起来,“以清语骑射为本务”,不工、不农。不商。当兵者按一定标准发放钱粮,然而兵额有限,钱粮标准是祖宗定下的,不能调整。随着八旗人口剧增,每家人越来越多,而钱粮不变,加上物价上涨,生活奢侈,旗人的生计愈发艰难。八旗生计问题康熙末年出现,到乾隆时就很严重了。为此,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兵额,添加“养育兵”;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资助部分在北京的八旗子弟迁居东北开荒等,然而效果都不理想,增加兵额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加重帝国财政负担又不能增强战斗力;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助长了八旗子弟“等靠要”的心态;养尊处优惯了的八旗子弟也不愿意到东北开荒。这个问题困扰了此后历代清帝,直到清帝国灭亡。

    军事

    奠定版图

        对边疆的经营是弘历最大的功绩。清朝的疆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而最后形成: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北到恰克图(贝尔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岛。

        乾隆帝自诩“十全老人”,实际上他的武功不全是正义和福音,疆域开拓过程中,杀戮甚众。他的“十全武功”,不少是凑数的,比如缅甸、安南之役损兵折将,最后对方慑于清朝帝国的强大主动议和才勉强让他找到了台阶可下;二征金川虽然有较大意义,但损失巨大,胜之不武;况且其中有的武功并不正义,例如残酷镇压林爽文起起义、出兵安南就是。

    经济

  • 重视农业

  •     弘历和祖父玄烨、父亲胤禛一样,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学习耕种技术。以前贵州遍地桑树,但不养蚕纺织,他责成贵州地方官向外省招募养蚕纺织能手传授技术。他令地方官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他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可耕面积683万余顷,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扩大到741万余顷。乌鲁木齐地广人稀,他资助甘肃贫民前去垦种。

  • 兴修水利

  •     乾隆帝关心水利建设。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较大的有:河南南阳至商丘黄河河堤新筑170余里,清口及江南运河疏浚,江南淮阳运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筑。此外,在他关心下,修了江苏宝山至金山242里长的块石篓塘和浙江金山至杭县500里海塘。这些水利工程起了防洪、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

  • 恤商政策

  •     乾隆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他也采取了一些恤商政策。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榷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这在雍正朝是不允许的)。金融机构(经营汇兑和存款、信贷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

        由于生产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从乾隆二十八年开始逐年提高。原来每年财政收入是三四千万两,二十八年就达到47063610两,四十二年达到最高点81824044两。后来降低一些,但也达到六七千万两。

    文化

  • 镇压文人

  •     弘历效法玄烨,积极屠杀汉人知识分子。乾隆元年就模仿康熙举行了一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南巡时利用机会屠杀汉人知识分子。乾隆巡幸十二次,途中屠杀士子,试以一诗一赋,一论或一策。进入高等的,授予进士、举人,马上任为中书;是生员,就赏给屠杀,准予会试。

  • 乾嘉学派

  •     由于弘历对文化事业的热心,汉学从乾隆朝愈益兴盛,至嘉庆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派”。

  • 建筑艺术

  •     在建筑艺术方面,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扩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木兰围场等,其中清漪园改瓮山万寿山,上建大报恩延寿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阁。这些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园林艺术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外,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 京剧形成

  •     此外,乾隆时期清朝的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弘历八十大寿时,徽班进京国粹京剧开始形成。

  • 兴文字狱

  •     弘历才识过人,即位时正是他血气方刚之时。他在康熙、雍正创建的“业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极力镇压当时的文化事业,将所谓的“康乾盛世”推向最高峰,其中“文字狱”在乾隆时期特为尤甚。

    “文字狱”并非乾隆首创,也非清朝首创,以言获罪是很早就有的事。清朝王朝以满洲人进入中原,对汉人知识分子心怀戒备,因而从顺治起就开始兴文字狱,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搞了十余起文字狱,雍正在位十三年搞了数十起文字狱。

        乾隆帝为加强思想统治,也效法祖先大搞文字狱。弘历把文字狱当成家常便饭,制造130多桩,占整个清朝帝国时期文字狱的80%,其中47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王锡侯字贯》案、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案、徐述夔一柱楼诗》案都是发生在乾隆朝的文字狱大案。

  • 编辑典籍

  •     弘历汉文水平很高,能诗善画,精于骑射。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他为最。在他统治期间,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完成了顺治朝开始编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他又令臣下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除了这些历史、制度方面的著作外,其他类别的著作,著名的有文字音韵《清文鉴》、文学《唐宋诗醇》、乾隆大阅图地理《大清一统志》、农家《授时统考》、医学《医宗金鉴》、天文历法《历象考成后编》等重要文献。

        图书编撰方面的最大成就是亲自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一些古典文献。

    因为虽然《四库全书》确实是发现了很多民间流传的绝世孤本,但“焚书”“毁书”的做法却让《四库全书》被后人诟病,让世人争论不休。

    社会

  • 普免钱粮

  •     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执政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统计乾隆时期蠲免了正额赋银2亿两,加上历年“灾蠲”等的1亿多两,共计3亿两以上。

  • 人口压力

  •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另外,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精耕细作推广、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等等原因都使人口激增,乾隆五年清查人口时,帝国人口1.4亿,到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已经超过两亿人,乾隆五十五年突破三亿大关。然而耕地数目的增长却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3.5亩,而当时的警戒线是4亩,因而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就被众多的人口抵消,人民生活在饥饿贫穷之中。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期间,发现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甚至蓬头垢面,衣杉褴褛;他们当垃圾扔掉的食物被抢着吃。乾隆朝后期起各地爆发的一系列农民反叛也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 社会危机

  •     乾隆后期好大喜功,生活奢侈,对吏治也没有初中期抓得紧了,在位后期重用大贪官和珅二十余年,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

        吏治的腐败又给人口压力,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火上浇油,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王伦起义起,各地农民反叛频繁: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青海发生苏四十三田五起义;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乾隆六十年(1795年)贵州、湖南发生苗民起义;

        乾隆刚一退位,嘉庆元年(1796年),就爆发了持续九年的白莲教起义。清朝迅速走向衰落。

    外交

  • 闭关锁国

  •     乾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对出口货物的种类也多有限制。

  • 与西方差距

  •     在西方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却视科技发明为“奇技淫巧”,既不鼓励科技发明,也不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使清朝帝国的科技水平越来越落后;在西方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还在不断加强皇权,帝国的政治制度也落后于西方。

        世界发生了划时代性巨变,清朝政府却仍固步自封,妄自尊大。虽然康雍乾时期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赶不上西方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清朝帝国和西方实力的此消彼长终于在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得到体现。

    正面评价

    第一,他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

        有人说,统治纪录的创造者应该归为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众所周知,太阳王5岁登基,22岁才对统治国家产生兴趣。他的实际掌权时间不过50年。而从胤禛咽气那一分钟起,到自己咽气那一刻,弘历手握专制皇权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人分享。

    第二,他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

        其一,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大灾大病。其二,他在25岁的盛年继位,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非常顺利,毫无波折。其三,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在此之前,三位皇帝--顺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1735年)的统治,已经给他打下了良好的统治基础。

    第三,他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

        他17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即孝贤皇后)结为夫妇,两人感情极好,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是他所有诗词中最见真情的上乘之作。

    第四,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

        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他平时3天问安,5天侍膳,对母亲的生活起居,关心备至。皇太后逝世后一年之内,本来几乎每天都要写诗的他诗兴大减,作品寥寥。

    乾隆

        还有一个身份也很有意思:他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作诗41863首(也有说是三万九千多首或者是十万首的,但多不可信),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他寿命89岁,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来写诗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写诗超过一首。不过可惜乾隆虽然博览群书,但是喜欢卖弄学问,为了韵脚甚至不惜造字,让他的诗生僻难懂,还十分拗口。这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作诗如此之多,却没有一首流传下来的原因。

        乾隆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指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见大小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

    负面评价

    第一,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周吴兵

        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封建专制统治,把皇权推到了顶点。他的乾纲独断,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蛮不讲理地利用专制权力,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使所有人都不敢乱说乱动,消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乾隆推行“臣奉君,子遵父,妻从夫,不可倒置也”的机构制度,强调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的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因此,普通民众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而对受百姓反对的官员,加以保护,“于官员应得处分,不即汲汲究治。独虑匪徒因此长奸,不可不防其渐也”。

    第二,他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制造者之一

        乾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顶峰,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在乾隆时期,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

    第三,固步自封

        错过了了解西方世界的最佳机会。乾隆时期,一方面是清朝入关后的的顶峰,另一方面,也是清朝被世界甩下的时期。欧洲这时建造出新式战舰,在各个方面迅猛变革、发展之时,也正是在乾隆皇帝自我陶醉之际,与清朝帝国擦肩而过,迅速超越。

    第四,他浪费奢侈

        六下江南花费巨大。原本经过康熙和雍正的努力,国富民强国库充盈,但在乾隆的挥霍下国库却变得囊中羞涩。六下江南还对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灾难,也难怪就连他儿子颙琰都说“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晚年的乾隆更是变本加厉,埋下了让清朝从“康乾盛世”极快的转向了“道咸衰世”之后一蹶不振走向灭亡的种子。 

     
    销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