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战役
苏中战役
苏中战役
2017/9/19 10:32:46 来源: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 字号:  电邮 打印

    苏中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战略防御阶段初期,利用国军注意力集中在围堵中原突围,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地区反击国军进攻而连续进行的七次作战的总称,因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又称其为苏中“七战七捷”。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 蒋介石以58个旅约46万人的兵力,向华东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其中苏中解放区是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指挥5个整编师15个旅约12万人,企图首先侵占如皋、海安,尔后再沿南通、赣榆公路和运河线北犯,以配合淮北国民党军进攻淮阴。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考虑到苏中地区物产丰富,补给方便,部队熟悉地形、民情,因而在苏中作战比较有利。于是,便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中野战军主力首先在苏中作战,然后再执行中央军委的部署西出淮南。这一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毛泽东认为:"先在内线打几仗,再转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据此,粟裕和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谭震林决定:集中华中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3.3万余人,在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民兵配合下,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迎击进犯苏中的国民党军。在部署上,以第10纵队及地方武装一部据守邵伯,阻击可能由扬州北犯之国民党军;以第1、第6师和第7纵队集结于如皋、海安地区待机。7月13日,华中野战军主力第1、第6师以五倍于宣家堡、泰兴守军的兵力,向宣、泰发起进攻。经激烈战斗,于15日将守军两个团及1个山炮营3000余人全歼。

    国民党军发现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宣、泰地区作战,立即以整编第49师由南通、白蒲进攻如皋。华中野战军主力,不顾作战疲劳,挥戈东指,以奔袭手段,强行军50余公里,直插如皋以南,随即以四倍于敌的兵力攻击立足未稳的整编第49师。18日,1师攻占林梓、丁堰,截断了整编49师退路,19至20日,第1、第6师和第7纵队将整编第49师合围歼灭于鬼头街、宋家桥地区,歼其万余人。

    宣泰、如南战斗后,华中野战军部队已十分疲劳,遂转移至海安以东休整。李默庵认为华中野战军伤亡过大,不能再战。遂调集6个旅在数十架飞机配合下,夹击海安,企图寻华中野战军在海安决战。华中野战军为了保障主力休整,以利再战,以4个团的兵力在海安外围实行运动防御,以第7纵队在正面节节抗击。经连续5天的阻击作战,华中野战军主力于8月3日主动撤离海安,打破了敌人的决战计划。


    国军参加苏中战役战斗序列如下:第一绥靖区整编第21、第25、第49、第65、第83师及整编第69师第99旅(2个团)之5个整编师15个旅约12万人。

    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参加苏中战役战斗序列如下: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6师、第7纵队、第10纵队、第5旅、华中军区特务团、炮兵团、苏中第1、第2、第9军分区之主力19个团约3.3万人(8月中旬增至22个团)。

国军军事进攻计划和部署

    国军该战役欲达成的目的是,攻占中共实际控制的苏皖边解放区,夺取边区首府 淮阴。因而调集第一绥靖区 李默庵部整编第21、第25、第49、第65、第83师和第69师1个旅,共计15个旅,12万人,准备首先进占苏中之 如皋、 海安地区,以巩固长江以北沿岸阵地,其后,以主力沿通( 南通)榆( 赣榆)公路,一部沿运河右岸向北作战,策应徐( 徐州)蚌( 蚌埠)线东进之国军合力夺取 淮阴。其具体作战部署为:

    以整编第49师进攻如皋;以整编第83师、整编25师第148旅和整编第69师第99旅,首先进攻 黄桥、 姜堰,尔后会同整编第49师进攻 海安;以整编第25师主力北攻 邵伯;以整编第65师、第21师为第二梯队。预定7月15日各路同时动作。

华中野战军的战役计划和部署

    解放军华中野战军认为该战役国军除整编第83师为 蒋介石之嫡系部队( 中央军)外,其余均为中央化的杂牌军(前地方割据部队),而且是分路进攻,各部间间隙过大;而解放军可以依托解放区内作战的敌情、道路较为熟悉和群众基础较好的有利条件。据此,华中野战军指挥部依据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后皆简称“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决心集中第1、第6师,第7,第10纵队攻击19个团的兵力,在军区炮兵团及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各个歼灭进犯之敌。其中,以第10总队位于运河线上的邵伯、乔墅构筑阵地,阻击可能由 扬州北犯之敌;集中第1、第6师和第7总队共15个团的兵力,在海安、如皋、黄桥、 泰兴地区寻机歼敌。在判明国军预定发动攻击时间后,决定争取县级,于7月13日首先攻歼分散守备宣家堡、泰兴之国军;同时歼灭由泰兴来援之敌于运动中。其具体作战部署为:

    以第1师的1个团,攻歼宣家堡守军(1个营),师主力隐蔽于宣家堡以西地区,准备消灭由口岸来援之国军第19旅主力;以第6师的1个旅,攻歼泰兴守军第19旅第57团(欠一营);师主力位于泰兴西北地区,监视国军 靖江守军,并伺机协同第1师主力歼击口岸支援部队;第7纵队位于宣家堡,准备歼灭由泰州方向来援之国军。

    该战役自1946年7月13日起,至8月31日结束。即首战宣泰战斗起,至如黄路战斗之结束,共计历时50天。战役中先后经历宣泰战斗、如南战斗、海安战斗(海安防御战)、李堡战斗、丁林战斗(丁林攻坚战)、邵伯战斗(邵伯保卫战)、如黄路战斗(如黄路遭遇战)七次战斗。

宣泰战斗

    战役第一阶段宣(宣家堡)、泰( 泰兴)战斗时间为7月13日至15日。

    7月13日夜,解放军华中野战军以5倍于敌之优势兵力向宣家堡、泰兴发起攻击,当晚歼敌一部。攻击中发现整编第83师第19旅第56团和旅属山炮营已于13日进驻宣家堡,原驻宣家堡的1个营已调往泰兴,因此,宣家堡、泰兴之守军均已增至1团建制。华中野战军将第1师攻击宣家堡增值3个团。14日夜一举突破,将国军第19旅第56团及旅属山炮营全部歼灭。同时,第6师也增加了1个团继续攻击泰兴,到16日晨,除泰兴核心阵地庆云寺由国军第57团团部率少数部队固守待援外,该团大部及旅属山炮营全部被歼。

    此战中,国军被歼灭3000余人,其进攻部署被打乱。

如南战斗

    战役第二阶段如( 如皋)南战斗时间为7月18日至21日。

    国军第一绥靖区司令 李默庵发现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宣泰地区,急令整编第65师及整编第69师第99旅增援宣、泰;以整编第49师于15日沿通榆公路由南通、 白蒲向北进攻,企图直接占领如皋;同时,调江南的整编第49师(2个旅)火速渡江,会同靖江之第99旅增团泰兴,进攻黄桥;并以整编第83,第25师各一部由泰州东进,企图3路夹击华中野战军。整编第49师在中共华中军区阻击下,至17日,其师部率第26旅进至如皋以南之 鬼头街、田肚里地区,第79旅进至 宋家桥、扬花桥地区,企图合击如皋。

    同时,华中野战军决定以主力迅速秘密东移,腰击北进国军于如皋以南地区。15日晚,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等部远距奔袭,强行军至如皋以南。18日晚,以4倍于敌之兵力将整编第49师的两个旅分别包围于如皋东南的田肚里和宋家桥、扬花桥地区,并发起攻击。第1师迅速攻占了 林梓、 丁堰,截断了国军北进部的撤退路线,并乘势向第26旅发起攻击,在第7纵队一部的配合下,至19日下午,至19日下午,歼灭了国军整编第49师师部及第26旅,第49师师长 王铁汉率部突围,共计百余人撤往宋家桥;第6师主力在第1师一部配合下,于20日将国军第79旅大部歼灭。21日撤出战斗。

    此战,国军整编第49师师部及所属26旅全部和79旅大部计一个半旅共计10000余人被歼灭。华中野战军缴获长短枪4000余支,轻重机枪500余挺。

(注:如南战斗结束后,由靖江经黄桥东援的国民党整编第65师等部,已经逼近如皋,华中野战军主力乃于23日主动放弃如皋,转至海安地区休整待机。国军整编第49师105旅占领如皋并与之汇合。)

海安战斗

    战役第三阶段 海安战斗(海安防御战)时间为7月30日至8月3日。

    国军整编第65师等部占领,李默庵又将整编第21师由江南调至如皋地区,企图在海安与华中野战军决战,并企图在获胜后进而配合由徐州、蚌埠间东进的第7军等部进攻淮阴。7月30日,国军以整编第65师之第160、第187旅,以整编第25师148旅、整编第83师第63旅由姜堰东进,准备合击海安。

    同时,中共中央军委于7月30日电示华中野战军:反击敌人,总以打胜仗为原则,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作战。据此,华中野战军决定将主力转移至海安东北地区继续休整待机,以第7纵队4个团结合地方武装在海安以南进行运动防御,迟滞国军进攻。该阻击部与国军进击部经过4昼夜激战。

此战华中野战军伤亡200余人,国军被毙伤进攻之3000余人。8月3日,华中野战军主动放弃海安。

李堡战斗

    战役第四阶段 李堡战斗时间为8月10日至11日。

    国军占领海安后,李默庵错误认为“苏北共军大势已去”,无力再战。遂决定重新调整部署,分兵对泰州、海安以南地区及海安以东的李堡、角斜地区展开“清剿”,以巩固占领区,尔后再继续向北进攻。

    据此,华中野战军指挥部决定以已经休整了两周的野战军主力乘国军分兵“清剿”之机,首先突击动作攻歼其薄弱而暴露的右翼李堡地区之国军第105旅,尔后伺机扩大攻势。同时,将淮南之第五旅东调,与华中军区特务团作为预备队,准备参战。

    8月10日,国军第105旅与海安新编第7旅开始换防,新7旅旅部率下辖第19团已抵达李堡,第105旅旅部率下辖第314团暂留 杨家庄(李堡以东1公里)交防,准备第二天返回海安,另一个团已经西移海安。

    华中野战军获悉后,令第1师乘机向李堡、杨家庄攻击,至11日晨,全歼李堡之新7旅旅部及第19团,下午,于杨家庄歼灭第105旅旅部及第314团,该部除105旅旅长率部百余人突围外,悉数被歼。

    当日17时,新7旅旅长率第21团仍按原计划前往李堡接防,遂进入华中野战军第6师第18旅和第7纵队于洋蛮河附近预设的伏击区,伏击部半小时内歼灭接访部,新7旅旅长率部300人突围逃脱。

    此战前后仅20个小时,华中野战军共歼国军一个半旅8000余人。

丁林战斗

    战役第五阶段丁( 丁堰)、林( 林梓)战斗(丁林攻坚战)时间为8月21日至23日。

    李堡战斗后,国军被迫调整部署,加强点线守备,将整编第49师残部及第65师主力置于海安、如皋地区,整编第83师位于泰州、 曲塘地区,以全部美式装备的交通警察第7、第11总队总计7个大队至于丁堰、林梓地区。同时,准备以整编第25师由扬州、 仙女庙地区乘隙再进攻 邵伯、 高邮,威胁两淮。

    华中野战军根据8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苏中各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及 毛泽东关于“即如交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概歼灭之”的指示,为救邵伯之危,乘国军力分散、侧后空虚之机,避开其正面进攻,以第1、第9军分区部队佯攻黄桥,进逼南通,迷惑国军;主力第1、第6师和第5旅自还如、如皋东侧隐蔽南下,于8月21日夜间向丁堰、林梓之国民党各交通警察各部发起突然攻击,激战至22日,除丁堰地区1个大队逃往 东陈镇,其余各部均被歼灭。22日,第5旅乘胜进攻东陈镇的两个交警大队(原驻守1个大队),但包围不严,被其突围逃往如皋。

    此战华中野战军共歼灭国军交警第7、第11总队所属五个大队和国军第256旅残部一个营,毙伤敌15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获长短枪1000余支,轻重机枪130余挺。打开了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泰州、扬州作战的通道。

邵伯战斗

    战役第六阶段 邵伯战斗(邵伯保卫战)时间为8月23日至26日。

    23日以后,为配合宿县东进已占领睢宁的国军向淮阴进攻,李默庵决定以驻扬州的整编第25师沿运河向邵伯、高邮进攻;将黄桥守军第99旅东调皋如,准备会同皋如、海安部队北攻东台。

    华中野战军指挥部为解邵伯之危,采取攻其必救的战法,除以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皮定均旅和第2军分区部队配合下坚守邵伯外,决心以第1、第6及第5旅等进行丁、林战斗,并于其结束后通过通榆公路西进,进逼泰州、黄桥,调动国军整编第25师回援,并伺机予以运动歼灭。同时,以第7纵队钳制海安、姜堰地区之国军。第10纵队于邵伯东西一线采取阵地防御,进行阻击。并连续进行白刃战和实施反冲击,击退了第25师的多次进攻,除乔墅第一线阵地被突破外,其余各阵地未被突破。26日,由于华中野战军以遭遇战形式围歼如黄路上之敌,严重威胁进攻国军整编第25师侧后,该师被迫退返,邵伯保卫战结束。

    此战国军被歼2000余人,华中野战军各部伤亡1000余人。

如黄路战斗

    战役第七阶段如( 如皋)黄( 黄桥)战斗(如黄路遭遇战)时间为8月25日至31日。

    8月25日,在进攻邵伯过程中,由黄桥调往如皋之国军第99旅在驻如皋的第187旅和第79旅的1个团西出捷星下开始东进。当日,与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如皋、黄桥间的 加力、 分界地区遭遇,经过短促激战,华中野战军主力将国军187旅包围于加力,将第99旅包围于分界。

    华中野战军先集中第6师和从包围加力的部队中抽出的一个旅,以3个旅包打第99旅,两小时后歼灭其大部,第99旅残部千余人在南逃途中被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1旅包围全歼。随后,第1,第18旅和华中野战军军区特务团会同包围加力的部队共计15个团总攻第187旅和第79旅1个团。27日晨,国军分录突围,大部分被歼灭,残部千余人逃回如皋。

    如黄路遭遇战后,华中野战军第5旅向西逼近黄桥,31日,黄桥国军第160旅计1个营另1个连投枪。至此,如黄路战斗结束。

    此战国军共被毙伤5000余人,被俘12000人,被缴获长短枪3400枝,轻重机枪500余挺,各种炮40余门。华中野战军伤亡3500余人。

    苏中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在主要战场上与国民党政府军间较大规模的初战,对前者带有战略侦查性质。此役,国军参战部集中15个旅计12万兵力,华中野战军参战部19个团,计3.3万人(8月中旬增加至23个团)。在约4:1(后为3:1)的兵力对比下,华中野战军坚持了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消灭敌人的原则,利用解放区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苏中地区所处的苏皖边解放区作为老根据地,参战民工达到14万人,在后方支前服务的达到50万人,仅海安一县就动员30万人次),战法相对灵活,在连续作战中得到了及时休整、补充,不断增加了战斗能力,因而获得了胜利。


 
销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