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晋之战是指公元前389年,秦军为夺取被魏占领的河西地区,而动用50万大军攻魏,而魏军在名将吴起率领下以在阴晋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1. 概述
阴晋之战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魏军在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反击秦军,最後以少胜多痛歼秦军的重要作战。
2. 战争经过
魏文侯在位时,国力强盛,曾派出大批军队攻取了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军退守洛水一带(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秦国失去河西战略要地,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过数年的准备,秦国于周安王元年(前401年)开始进攻魏国,九年(前393年)与魏国战于汪(今陕西澄城境),十二年(前390年)又与之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企图夺回河西要地。魏国军队则全力与秦军作战。十三年,秦国再次调集50万人大军,浩浩荡荡进攻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秦军在阴晋城外布下营垒,形势危急。魏国在河西驻守一支精锐军队。西河郡守吴起,激励军队保持高昂士气。他请国君魏武侯举行庆功宴会,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无功者坐後排,不得用贵重餐具。宴会结束後,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行使了三年。秦军一进攻河西,魏军立即有数万士兵不待命令而自动穿戴甲胄,要求作战。面对这次秦军大规模进攻,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为步兵,由自己率领反击秦军。武侯同意,并加派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战前一天,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说,诸吏士都应当跟我一起去同敌作战,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吴子·励士》)。然後,吴起率领魏军在阴晋向秦军发起反击。这一天,魏军人虽少,却个个奋勇杀敌,以一挡十。魏军经反复冲杀,将50万秦军打得大败,取得了辉煌战果。
3. 历史背景
魏文侯在位时,国力强盛,曾派出大批军队攻取了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军退守洛水一带。秦国失去河西战略要地,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过数年的准备,公元前401年,秦国开始进攻魏国,公元前393年与魏国战于汪(今陕西澄城境内),三年后秦国又与魏国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企图夺回河西要地,魏国军队则全力与秦军作战。
公元前389年,秦国再次调集50万大军,进攻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阴晋是现在的陕西华阴县东南,在华山的东峰和北峰之间,易守难攻,秦军在阴晋城外布下营垒,用五十万大军围住了阴晋城,而阴晋城魏国守军苦苦支撑,攻城的一方用生牛皮围成四面的小屋,类似可移动的车,中间可运土以及人,在阴晋城外建起了土山,然后往城里面射箭,或用用钩钩住城壁,兵卒援引而上,但都被魏军一一破解,这真是场惨烈的消耗战,这时候,形势危急。魏武侯马上任命西河郡守吴起为主将率领五万精锐“武卒”前去支援。
其实,对于这一战,吴起早有准备。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就进击敌军的将士以明法。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吴起吸脓”的故事。
经过吴起多年的悉心经营,终于创建了有战斗力的常备军“武卒”。
而且早在三年前,他就请魏武侯举行庆功宴会,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无功者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一直施行了三年。秦军一进攻河西,魏军立即有数万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战。面对这次秦军大规模进攻,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为步兵,由自己率领反击秦军。武侯同意,并加派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
战前一天,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说:诸吏士都应当跟我一起去同敌作战,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吴子•励士》)。
然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吴起的五万魏军突然迂回到秦军后面,这群没有功名的如狼似虎的下级兵士个个以一当十,奋勇杀敌,大声呐喊,而骑兵又开始在四周放起火来,只见五十万秦军挤在一起,分不清楚到底多少魏军,个个抱头鼠窜,相互践踏,而城内的守军看到援军到了,也打开城门,一起杀向秦军。
这一夜,经魏军反复冲杀,秦军50万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魏国取得了辉煌战果。最后吴起奉行穷寇莫追的思想,并没有对溃败的秦军进行追击,所以历史上也没有记载此次魏国大破秦军究竟说杀了多少人。
但是,阴晋之战,吴起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使这场战役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 影响
此战,在名将吴起的指挥下,虽面对强大的秦军,但吴起通过激励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魏军出租车气,显着地增强了战斗力,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
5. 天下莫敌:吴起
吴起(约公元前440~381年),卫国左氏邑(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曾与李悝俱从曾申学儒。因兼并战争日益激烈,乃弃儒习兵,后入鲁求仕,最初在鲁国做将军,大破齐兵。然终被鲁穆公猜疑,闻魏文侯下诏求贤,遂奔魏,先受业于子夏,又随乐羊伐中山,后由翟璜推荐,魏文侯亦因其战功卓著、人才难得任命其为西河守。在河西共二十三年,进行了系统改革,军事力量非常强盛,与诸侯共进行大小七十六次战争,其中六十四次全胜,无一败战,对魏国的强盛做出了卓越贡献。
魏文侯死后,吴起在魏国受到排挤,无奈在下投奔楚国。楚悼王重用其为令尹。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推行法治,废除了世代世袭的贵族制度。吴起同时整顿武备,四处征伐,使楚国一跃也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暴亡,变法因过于仓促、根基不固而夭折,吴起亦于同年被楚国贵族射杀并车裂。
吴起,是继孙武之后,即善于用兵同时又具有高深的军事理论的第一人。历史上,吴起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与商鞅齐名,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并称“孙吴”。吴起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统帅、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
6.经典战役----阴晋之战
河西,是秦穆公与晋惠公当年为争霸而打得尸积如山的地方,是秦国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此地与秦国仅一河之隔,兼控崤函之险,秦国若欲出关与六国争利,则必据河西之地,秦国若没有了河西,就等于没有了黄河天险,以后别说出关争雄,连想要自保都堪虞。
公元前419至公元前408年,魏军在西河守吴起的统帅下,通过大大小小不断的战争,终于全部占领河西之地。秦军退守洛水一带。此后老秦人虽数次血战,企图成魏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但都不成功。
河西之战后,吴起请魏武侯为三军将士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吴起向武侯建议:“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无功者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宴会结束后,吴起再次建议:请魏武侯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魏武侯欣然同意。
此法实施后第三年,公元前389年,经过数年的积极准备,秦国志在必得,调集五十万大军,突然进攻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秦军重兵团团围住阴晋城,在城外筑起土山,一边拼命的往城里面射箭压制魏国守军,一边用铁钩钩住城壁,兵卒援引而上。虽然守城魏军悍不畏死、一一破解,但形势已万分危急。
紧急军情很快送到魏武侯手里,而魏军将士听闻消息,马上有数万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战。武侯不敢片刻稍待,旋即召见吴起,说:“您以前教我的办法,现在见到成效了。”吴起说:“我听说人有短处有长处,士气也有盛有衰。您不妨试派五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让我率领去抵挡秦军,如果不胜,就会被诸侯讥笑,丧失权威于天下了。但这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我敢去尝试。譬如现在有一个犯了死罪的盗贼,隐伏在荒郊旷野,派一千人去追捕他,没有一个不瞻前顾后的。这是为什么呢?是怕他突然跳出来伤害了自己。所以一个人拼命,足使千人畏惧。现在我这五万人都像那个盗贼一样,率领他们去征讨敌人,敌人就很难抵挡了。”于是武侯采纳了吴起的意见,并加派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人,由吴起统领,雄赳赳、气昂昂的开赴阴晋。
开战的前一天,风萧萧、旗猎猎,听着悠扬沉重的号角伴着萧萧马鸣此起彼伏,望着远处连绵不断的各式军帐、战车、幡旗、矛戈结成的壮阔行营,吴起心情大悦,命令集合三军。三通鼓毕,望着眼前整整齐齐一行行、一列列无边无际昂首挺胸、意气飞扬、训练有素的魏军武卒,吴起打心眼里感到骄傲,这些可以在身着全副甲胄、手执一支长矛、身上背着五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12石之弩)、腰挂利剑、同时携带三天军粮,半天之内疾行一百里后尚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士兵无一不是千里挑一的勇士,在经过严格而残酷地训练之后更无一不是以一当百的悍卒,放眼当今天下,吴起自信他的魏武卒是当世的士兵中最为精锐和彪捍的战士,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吴起大声地道:“将士们,从出兵打仗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必须抱定决心战死的光荣信念,而不要怀有苟且偷生的耻辱思想。”吴起目光自豪而威严的一一扫过所有的战士,我命令:“所有将士听从命令去和敌人英勇战斗,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如果车兵不能缴获敌人的战车,骑兵不能俘获敌人的战马,步兵不能俘获敌人的步兵,即使打败敌人,都不算有功。”语毕,欢声雷动,响彻云霄。
阴晋,约在现在的陕西省华阴县东南,在华山的东峰和北峰之间。秦军虽有五十万之众,但在多山地带密密麻麻不能很好地展开。决战日,面对乌云盖顶般黑压压五十万秦军,五万魏武卒不仅全然不惧,一个个更仿佛饿狼见到了猎物一般双眼放光,那攒动的人头仿佛只是待他们冲过去随时随手便可轻易摘取的战利品一般。双方摆开阵势后,急遽的战鼓响起,照例先是一通互射,可秦军铺天盖地的箭雨除了寥寥可数的数箭能稀稀拉拉地射到魏军阵中外,其余都落在了双方阵前的空地上,而魏军弓箭手都是至少可以开十二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合今天30公斤)的精兵,每一轮遮天蔽日的箭雨射过去秦军必然呼啦啦的倒下一大片。秦军阵脚微乱,不得已开始让战车冲锋,可迎接他们的是魏军精锐的骑兵迎头地痛击,随后魏军战车也如猛虎下山般全力出击,骑兵则开始对秦军步兵不断实施包抄、分割,而此时魏武卒大军也山呼海啸般地压上……阴晋之战,当绣着“吴”字的大纛旗缓缓出现在秦军视线之中时,当那隆隆战鼓如雷鸣般在天地间回荡、滚动时,当黑压压的骑兵、战车群从对面压顶狂奔而来时,当魏武卒那激越高亢的熟悉喊杀声震耳欲聋的迎面扑来时,当阴晋城内的守军如狼似虎奋勇而出时,五十万老秦人不多时便陷入慌乱之中,挤在一起的秦军手足无措,在两面的夹击下,秦军很快彻底崩溃了, 一个个抱头鼠窜,相互践踏。一时间战鼓震天动地,战气凌烈萧杀,浑身鲜血的魏军一个个仿佛从地狱里刚刚释放出来的恶魔,矛戈断了,挥剑便上,剑折了,随手拣起一样武器就杀,血溅到脸上抹都不会抹一下,只顾狂吼着轮番冲杀,只到眼前看不到一个人站着的秦兵为止,阴晋,到处蠕动着断臂残肢的血人,到处弥漫着绝望痛苦的嘶吼,阴晋,尸横遍野,鲜血成河……
吴起知道战局不会再有任何悬念了,看着狼狈奔逃的秦军,吴起突然间不禁想起了那个可怜的女人----在魏军中有个士卒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只是个普通士卒,而吴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吴起暗叹:“世人哪里知道战场的残酷?!疆场争胜,浴血厮杀,刀锋入骨,不战则亡,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战场上从来只有勇者才有更多的机会生还,胆怯者必然成为虎狼之师屠刀下待宰的羔羊。”
阴晋之战,用无数老秦人的鲜血,书写了吴起之前,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战争辉煌……
7.战役略评
这个世界一贯都是以成败来论英雄的。造反弑君的美其名曰吊民伐罪;卖国投降的毫无疑问是弃暗投明;抵抗到底的不需多论是阻碍融合;为民请命的理所当然是收买民心。在那些御用文人的笔下,历史可以肆意的扭曲、删改、杜撰。想刘邦,一介流氓无赖,亡命途中数次推儿女出车,简直禽兽不如,史书依然赞誉有加。改革者,商鞅,一个成功的改革者,车裂之后仍然不免酷吏之名。吴起,一个失败的改革者,即使战打得再漂亮,又怎能不得恶名?司马公说:“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啊!吴起“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对少数王族、士大夫刻暴少恩,岂不正是对广大人民百姓信义仁德吗?正因为吴起是一个谋国不谋身的改革者,剥夺了当权势力的权益,那些王室大臣宁肯被灭族也要杀死他,想想那些掌握话语权的当权者如何能不把他写臭?所谓“杀妻求将”,如果吴起没有得罪士大夫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写。又如何知道吴起不是为了拯救鲁人于水火不得已而为之呢?为己求将?舍己为民?以揣测为信史,又如何避免个人的喜恶?甚至是恶意的中伤诽谤?吴起在河西二十三年,与诸侯共进行大小七十六次战争,可史册上却从无一详细记载,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用百度搜索,无不只有语焉不详的寥寥数段。那么,我们不妨试用比较的方法。阴晋之战比之柏举之战:从领导来讲,吴起是统帅,孙武只是吴王阖闾统帅下的一个将军;从规模来讲,吴起五万胜五十万,孙武三万胜二十万;从战役来讲,吴起全局指挥,柏举之战的突破由夫慨不受约束的贸然进击侥幸获得;从道义来讲,吴起军没有虐待战俘的记录,而孙武至少没能制止吴军纵暴郢都;从影响来讲,阴晋之战后秦军一蹶不振,直到商鞅变法成功,公元前340年开始秦收复河西之战,四十九年间秦国不敢东向与六国争雄,吴军虽千里破楚、五战入郢,可却站不住脚跟,吴国从破楚到自己被灭仅仅三十三年而已。可见,阴晋之战确实是辉煌的一战,面对强大的秦军,史书上仅有寥寥数语记录吴起通过激励方法便极大地提高了魏军士气,显著地增强了战斗力,从而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阴晋之战不愧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阴晋之战,是中国战争史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如此辉煌的战绩,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只能说是奇迹般的胜利。
在阴晋之战我们首次看到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铁血雄师,那就是被后世所广为称誉的----魏武卒。吴起用兵,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他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十二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五十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精兵强将,毫无疑问是魏国阴晋之战取胜的关键之一。其它六国在见识了魏武卒强大战力之后,纷纷效仿,开始创建各自的常备军,齐的“技击”、秦的“锐士”、韩的“材士”、赵的“百金之士”、楚的“选练之士”相继出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可怕的军备竞赛时代来临了。
8.
简明评析
1、统率力----《兵经·忘》:“利害安危,置之度外,固必忘身以致君矣。而不使士心与之俱忘,亦非善就功之将也。然而得其心者,亦自有术:与士卒同衣服,而后忘夫边塞之风霜;与士卒同饮食,而后忘夫马上之饥渴辛苦;与士卒同登履,而后忘夫关隘之险阻;与士卒同起息,而后忘夫征战之劳苦;忧士卒之忧,伤士卒之伤,而后忘夫刀剑镞戟之瘢痍。事既习而情与周,故以战斗为安,以死伤为分,以冒刃争先为本务,而不知其蹈危也。两忘者,处险如夷,茹毒如饴也。”这说的大概就是吴起这类的将军吧。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司马穰苴统军一是立威,一是施恩,恩威并用,执法严明。可相比较,吴起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吴起是我国第一个形成治军、治将理论的兵法家。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有一次,魏军与秦军交战,一个材士不等命令就冲上去砍了两个秦国人的脑袋,提溜回来向吴起领赏。吴起二话没说就赏给他一刀,然后将他得头颅示众,说:“这就是不听军令的下场,你们要永远记住:'遵守号令,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吴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对待生疮的士兵竟亲自为其吸吮脓血。
武侯对吴起说“我想知道关于治理军队、区分人才、巩固国家的方法。”吴起回答说:“古时贤明的国君,必严守君臣间的礼节,讲究上下间的法度,使吏民各得其所,按习俗进行教育,选募能干的人,以防不测。从前齐桓公招募勇士五万,赖以称霸诸侯。晋文公招集勇士四万作为前锋,以得志于天下,秦穆公建立冲锋陷阵的部队三万,用以制服邻近的敌国。所以,发愤图强的君主,必须区分人才,把勇敢强壮的人,编为一队。把乐意效命显示忠勇的人,编为一队。把能攀高跳远、轻快善走的人,编为一队。把因罪罢官而想立功报效的人,编为一队。把曾弃守城邑而想洗刷耻辱的人,编为一队。这五种编队都是军队中的精锐部队。如果由我统帅三千这样人,由内出击可以突破敌人的包围,由外进攻,可以屠灭敌国的城邑。”
武侯问道:“赏罚严明就足以打胜仗了吗?”吴起回答:“赏罚严明这件事,我不能详尽地说明,虽然这很重要,但不能完全依靠它。发号施令,人们乐于听从,出兵打仗,人们乐于参战,冲锋陷阵,人们乐于效死。这三点,才是君主所应该依靠的。”武侯说:“怎样才能做到呢?”吴起答:“您选拔有功人员,举行盛大宴会款待他们,这对无功的人也是一种勉励。”
吴起真是天才统帅,别人打战都选身经百战之师,而他在阴晋之战中偏要选五万名没有立过功的战士,他的励士之法真是别出心裁啊!他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并用制度明确规定对入选士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对于有功的战士他不仅奖赏他本人,还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所以临战,不待命令,立即便有数万士兵自行穿戴甲胄,请求作战。
是故,尉缭子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此项评分为20分;
2、战略素养----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吴起强调把政治放在首位。在《吴子·图国》中他说:“从前承桑氏的国君,只修文德,废弛武备,因而亡国。有扈氏的国君仗着兵多,恃勇好战,不修文德,也丧失了国家。贤明的君主有鉴于此,必须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又说:“英明的君主,准备用他的民众去作战的时候,必先搞好团结然后才进行战争。”
武侯说:“我想知道如何能使阵必定、守必固、战必胜的方法。”吴起答:“立即看到成效都可以,岂止是知道而已!您能将有才德的人加以重用,没有才德的人不予重用,那么阵就已稳定了。民众安居乐业,亲敬官吏,那么守备就已巩固了。百姓都拥护自己的国君,而反对敌国。那么战争就已胜利了。”这何尝不是战胜于朝廷?
吴起在战略上很重视战争的准备,他在《吴子·料敌》中说:“保障国家安全的方法,先有戒备才是最重要的。”
吴起强调知己知彼,他说:“一般说作战最重要的是,首先探知敌将是谁,并充分了解他的才能。”
作为军政全才,吴起的战略素养早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今中外绝大部分名将。此项评分为20分;
3、战术素养----吴起用兵神鬼莫测,常以少胜多。在强齐攻弱鲁之时,吴起率领鲁国军队到前线,先表示愿意谈判,把老弱疲敝之兵放在前军,示之以弱,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结果一击即溃,鲁军大获全胜。河西之战,吴起采用先建立巩固的前进基地,再大举进攻,后扩大战果的战术,有效地完成了进攻河西之地的作战,将秦军赶到洛水一带,扩大了魏国势力,给秦国以沉重打击。不管历史学家如何用“道德”二字居高临下来审判一个人,我们从他们的寥寥数笔之中依然可以看出吴起出神入化的战术素养。此项评分为20分;
4、战绩----吴起曾率领鲁国军队大败强齐,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魏国帮助魏文侯西拒秦、韩,东伐强齐,南败雄楚,在河西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帮助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超级强国;后来到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吴起到哪国哪国强盛,非楚悼王早逝,试问天下谁能挡吴起横扫六国?!此项评分为18分;
5、名望----出将入相。虽然吴起之名与孙武、商鞅并列,虽然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即便是“衣服”也应当好好爱惜。所以,如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吴起杀妻的行为都是不可能被认可的,“杀邻止谤”的行为当然也太过激了点。此项评分为8分;
6、兵法----《吴子》。《吴子》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个部分,《图国》论述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料敌》是分析各国的情况,《治兵》是论述日常的军事训练,《论将》是讨论将领的选拔,《应变》是分析在各种情况下军队的反应,《励士》是论述如何用各种手段鼓舞士气。《治兵》、《论将》和《励士》三篇主要阐述了吴起的治军思想。吴起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吴子》是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著名兵书,后世常常将其合称《孙吴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