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秦国战神白起率秦军在洛阳龙门伊阙大破魏国、韩国联军,歼敌24万,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
1. 战争简介
中国战国后期,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遣军在伊阙(今洛阳龙门)各个歼灭韩、魏联军的作战。经过商鞅变法而日益强盛的秦国,乘齐、魏相持之际,首先蚕食中原要冲的韩、魏土地。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秦左庶长白起率军夺占韩地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并继续向韩、魏进攻。
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将,率联军24万进据伊阙迎击。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伊水流其间,望之若阙,地势险要。当时秦军兵力不及联军一半,且联军已据险扼守,呈对峙态势。次年,升任左更的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俘公孙喜,攻占伊阙,夺取五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2. 战争背景
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盛。到秦昭王时,全面展开了兼并六国战争的步伐。秦大出天下的第一块拦路石就是位于中原要冲之地的韩魏。当时的楚国正处于衰败,秦国已经没了南面的顾虑,从而可以向扼守崤函东部及伊洛等地大举进攻,以便开辟日后进军中原的道路。崤函以东的韩魏,魏襄王与韩襄王在同一年去世,赵国国内发生内乱(赵惠文王何与公子章同室操戈,赵武灵王被困饿死于沙丘宫)。秦乘其二国局势动荡,秦昭襄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立左更白起为帅,兴兵攻伐韩魏。是为伊阙之战。
3. 战争经过
秦乘齐、魏相持之际,首先加兵地处中原要冲的韩、魏之地。二十一年,秦左庶长白起统率秦军进攻韩国,一举攻占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白起因功被封为左更。二十二年,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帅,率联军24万进据伊阙迎击秦军。联军据险扼守,和秦军呈对峙态势。而联军各自保守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白起针对这种情况,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一举将其歼灭。随后立即转用兵力攻打韩军。韩军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追击,又全歼韩军。并顺势夺五城。
4. 人物
白起: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
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
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更为前进一步。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
5. 战况
周赧王二十一年(西元前 294),秦北部军攻占魏的解邑(今山西省解县)从而直接威胁安邑。魏韩国君于是起倾国之兵反攻。伊阙是韩魏两国门户,两山对峙,伊水流经其间,望之若阙。地势险要。当时秦军兵力不及联军一半,且联军已据险扼守,双方呈对峙态势。
次年,白起率15万士兵迎战公孙喜为统帅的韩魏25万联军。就当时的形势,联军已经占据要地,据险固守,待到秦军远道而来,以逸待劳,倾25万带甲之士攻击,秦军势必不敌。或是坚守不战,等到秦军粮草不济,秦军自然退兵西去。是时再尾随攻击,也可获得胜利。纵使不攻城略地,也能守伊阙这个军事要冲。但是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各自保存实力,推委不前,不肯先战。致使白起有了可乘之机。白起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中的主力韩军,然后以秦军主力绕道联军后方,迫使韩魏联军于伊阙山的狭隘地区决战,然后再将其一举歼灭。绕道后方的秦军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毫无防备,情急之下被迫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得知其侧翼的盟友被瞬间击溃后,军心不稳。士兵哗变,主帅控制不住颓势。这时,韩军的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未等主帅布置,变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一时间,韩军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杀主将犀武,俘虏主帅公孙喜,攻占伊阙。
此战,白起共歼灭韩、魏联军24万,攻占伊阙等5城,是先秦战史中一次较大规模的,且是以少胜多的歼灭战。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因战功卓著擢升国尉,开始了其辉煌的军事历程。秦国也因此战的胜利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6. “伊阙之战”白起成名之战;
白起,秦国名将,受封“武安君”,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24万起兵主动攻击秦国,与白起统帅的10万秦军在伊阙交战,结果秦军全歼韩魏联军,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史称“伊阙之战”。
6.1 战争起因:
秦国自从得了巴蜀之地以来,实力大增,频频东进进攻韩国和魏国。经过几十年的战争,韩魏的领土已被秦国占去了三分之一。韩魏都明白,纵有再多的城池也不会填满秦国的胃口,这样下去,早晚要受亡国之痛。因此韩魏一直等待着一个机会,收回故土。
公元前294年,秦国派白起,攻占了韩国的重镇新城。前293年,秦国蜀内爆发叛乱,秦国大将司马错领兵10几万在国内平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秦国国内和东方边境的空虚。 韩魏瞅准了这一不可多得的机遇,于是联军主动进攻秦国,发起“伊阙之战”。
6.2 战争过程:
公元前293年,韩国派出名将暴鸢,领兵八万,魏国派出名将公孙喜,领兵十六万。这两位将军曾在“垂沙之战”中大败楚军,可谓久经沙场,成名已久。韩魏联军声势很大,却没有进攻秦国境内,只在韩魏秦交界的城池“伊阙”,据险扼守,等着秦军来打。
秦国以白起为将,发兵10万,在伊阙与韩魏联军对峙。白起到了伊阙以后,发现韩魏两军貌似很强大,实则各怀二心。谁都不愿主动进攻秦军,都在等着对方先与秦军火拼,好坐收渔翁之利。白起针对这种情况,决定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趁韩魏两军犹豫未决之际,白起布疑兵迷惑和牵制联军当中实力较强的韩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突然攻击较弱的魏军。魏军没料到秦军突袭,顿时乱了阵脚,仓促应战,加上伊阙地形狭窄不利于全军展开,纵有兵力优势却前后不能呼应,很快便被秦军打得大败,主帅公孙喜被杀。韩军得知魏军败得如此迅速,不禁吃惊。又想到秦军如此凶猛,一个个已是未战先怯。秦军全歼魏军后,韩军侧翼已经暴露,白起便集中兵力从正面和侧翼夹击韩军,韩军很快溃败,主将暴鸢逃走了。白起乘胜追击,全歼韩军,顺势夺下五座城池,由此,韩、魏门户洞开。
伊阙之战秦军以10万之众全歼韩魏联军24万,是战国第一名将白起的成名之作,此战秦国用五座城池、二十四万尸首,向中原宣告:西北狼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