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彭城之战
刘邦大举东征,并不会计划一举把项羽击溃(至少,不会对此报有太大的希望);因为打败项羽,绝对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韩信连这种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也没有,那韩信就不配称之为一代名将了。
其实,刘邦大举东征的战略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打破项羽的战略计划。
项羽的战略计划,就是先把六国故地征服了,然集六国故地的力量,去攻打占据秦国故地的刘邦。而面对刘邦气势汹汹的进攻,项羽只能先与刘邦打仗了。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虽然取得了彭城大捷,但是,却让刘邦把它的军事的主力,带到荥阳、成皋一线,进不能进,退不能退了。
把项羽的军事主力,吸引到荥阳、成皋一线,应该是韩信事先计划好的。至少,韩信让刘邦大举东征时,已做好了相关的预想。
如果能一举击溃项羽,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但是,这种可能性,估计谁也不会报以太大的希望。
所以,如果面对项羽强有力的反攻,汉军自然只有撤退。现在的问题是,出现这种结果,汉军怎样才能布置起,对自己有利的战略格局。
就好像在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大规模的集结于东部地区。如果中国军队,能一举把日军打败,自然是最好不过了。问题是,这种结果,人们估计都不敢报以太大的希望。
所以,面对日军强有力的进攻,中国军队自然只能撤退。当时的问题是,出现这种结果,中国军队怎样才能布置出,对自己有利的战略格局。
对中国军队而言,自然是希望日军一路从东向西进军。如果出现这种结果,中国军队就可以更容易的与日军打持久战。但是,日军的统帅也不是傻子,所以,日军统帅肯定会想尽办法,力图把中国的军事主力困在东部地区,让他无法实现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
当然了,结果我们是知道的,后来的中日战争,就是按中国计划的好的战略格局进行的。换而言之,日军就是一路从东向西追击中国军队,最后日军终于跑不动了。因为,日军占领的土地越多,兵力就需要不断分散,最后日军跑到湖南一线,终于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
这个过程,许多都是中国统帅部计划好的,许多也都是偶然的、意外的。但是,总的来说,日军的战略计划落空,中国的战略计划变成了现实。
韩信在让刘邦率军东征时,肯定已做好了,与项羽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这也就是,面对项羽强有力的反攻,汉军依然可以在函谷关外,布置起牢固的防线的主要原因。
我们通常的观点,是刘邦在彭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只顾着和大家吃喝玩乐,于是,让项羽一下打得溃不成军。最后,因为萧何把及时补充兵源于荥阳、成皋一线,所以刘邦才得已站稳脚。其实,真正的情况,绝不会如此简单。
第一、刘邦虽然杀入了彭城,但是,刘邦距胜利还有十万八千里。因为,项羽的军事主力没有受到任何打击。而且众多诸侯,都自成系统,在利益上,也不是与刘邦完全一致。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就以为,革命成功就在眼前,那刘邦也太短视了吧!
第二、如果刘邦在事前,没有作好任何长期抗战的准备。面对项羽强有力的反攻,面对诸侯纷纷背叛,他靠什么能临时在函谷关外,组织起坚不可摧的防线呢?
第三、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如果他在制订作战计划时,没有足够的预留方案,那他实在不配称为一代名将。因为,战争开始后,各种意外都有可能发生,作为一个统帅,如果只有一套极尽乐观的方案,却没有各种应急方案,那只能证明他考虑问题,一点也不全面。
项羽、刘邦之争,从始到终都受制于拥兵大佬们的何去何从。在这个阶段,依然不例外!
刘邦可以一举端掉项羽的老巢,是因为项羽正与齐国作战;而秦国(现在叫汉国了)、赵国、魏国、韩国都积极响应刘邦。在这种背景下,现在的项羽是与齐、秦、魏、赵、韩五国作战,项羽自然吃不消了。
后来,项羽听到彭城失陷的消息,回师一举击溃了刘邦率领的诸侯联军。我们常常把这一切,归于了项羽的神勇无敌。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诸侯们都不再支持刘邦了。
最初,人们都愿意追随在刘邦的大旗下,联合起来攻打项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害怕被项羽兼并掉。因为,项羽占据关东九郡、杀义帝、杀韩王成,把齐国打得无力招架。这样发展下去,各个拥兵大佬,肯定都无法逃过被项羽兼并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振臂一呼,拥兵大佬们自然都是积极响应。失去这种背景下,刘邦哪能迫使这些诸侯听从自己呢?
但是,当刘邦攻入彭城后,就意味着,刘邦可能会变成比项羽更可怕的敌人。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很难保持这种胜利了。
刘邦进入彭城后,大家都一直在尽情吃喝玩乐,都没有趁胜歼灭项羽的意思。对此,我们总觉得,这是因为刘邦等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不思进取了。其实,谁处于刘邦的位置,也会知道,项羽率领的楚军主力,还没有被消灭,现在就庆祝胜利,实在有些为时太早了。
其实呢?许多时候,大佬坐在一起吃吃喝喝,通常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在于商量利益的分割。现在,说什么酒菜,那太庸俗了。说真格的吧!地盘怎么分?
如果按大家的意思,自然都是希望刘邦牵头,再召开一次诸侯大会。总而言之,重新分封天下。
此时的刘邦,事实上占据了秦国故地,你再让他吐出来,那已是不可能的事了。问题是,刘邦既然占据了秦国故地,就绝不能在六国故地占据地盘了。
因为,刘邦占据着秦国故地,还想在六国故地占据一些地盘,他这是想干什么呢?自然是心里怀着虎狼之心。所以,此时的刘邦,必须向大家承诺,他会全面放弃在关东地区的利益;并且做出相应的布置。
问题是,刘邦会接受这种条件吗?估计是不会的。
刘邦一路从蜀中杀入关中,再从关中杀入彭城。现在振臂一呼,整个天下都纷纷响应。面对此情此景,刘邦自然会认为眼前的形势一片大好。在这种背景下,你让刘邦把吃到肚里的关东地区吐出来,刘邦估计是不会接受的。
现在的刘邦,肯定想趁胜率领诸侯联军,一块去解救被侵略的齐国。因为,只要大家一块冲过去,把项羽消灭了。刘邦作为天下霸主的地位,就无可动摇了。
问题是,各路诸侯显然不会有这种冲动的。因为,大家跟你刘邦,一块把项羽火并了。我们有什么好处?如果把项羽消灭掉的结果,就是刘邦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诸侯们稍有点脑子,就不会积极消灭项羽的。
因为,在当时背景下,傻子也可以看出来。刘邦现在占据着秦国故地,把脚已伸到六国故地。大家再帮他把项羽火并了,刘邦岂不是就成了天下唯一的超级大国?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大家就等着被刘邦渐渐兼并吧!
现在的刘邦,不要说不想放弃关东地区的既得利益了;就算刘邦想放弃,这些地方应该如何分配呢?大家显然也一时谈不拢。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只能在彭城天天吃喝玩乐了。
当然了,大家表面上是在吃喝玩乐,心思肯定不会都用在吃喝玩乐上。因为,如果拥兵大佬们就这么点理想,历史就不会那样复杂了。因为,拥兵大佬们就这么点理想。项羽在关中就可以杯酒释兵权了。
而在这个空档中,项羽突然杀回彭城了。
所谓的诸侯联军,通常最大的优点就是人多势众;最大的缺点呢?就是大家各怀心机。这种军队目标一致时,自然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但是,当大家的目标产生分歧时,马上就会主为成乌合之众。
既然刘邦率领的诸侯联军,在具体的利益分配上,无法达成共识。那在随后的合作上,本身就会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面对项羽的进攻,他们自然谁也不会当活雷锋的;因为,一切是显然的,谁冲在最前面,谁就需要承受最大的伤亡代价。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自然都是习惯性的往后退,大家都习惯性的往后退,就有可以演变成一场大溃逃。
后来,韩信在说自己背水结阵时,引用孙子兵法中的,“置军之死地而后生”。军队背水结阵,将士们就没有退路了,他们自然就会拼死向前。
刘邦率领的诸侯联军,也曾背水而战。我们不知道,诸侯联军背水而战是刘邦故意设计出来的,还是被项羽逼到绝路上的结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虽然诸侯联军背水而战了,但是,诸侯联军不但无法拼死作战,相反因此纷纷掉到江里了。
据史书记载:“汉军士卒十多万人都投入了睢水,睢水几乎被尸体堵塞不流”。
传统历史书中,大约过分注重彭城之战的某些偶然因素。
比如,刘邦差点在彭城之战交了粮本。所以,人们总习惯性的认为,假如刘邦当就死了,项羽就可以取得胜利了。其实,历史哪有这样简单呢?
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析一下。
假如刘邦当时死了。项羽就可以长驱函谷关吗?估计是不能的,刘邦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并不会因为刘邦之死而瓦解。既然萧何之类的大佬依然活着,他们就会通过拥戴新领衔人物的方法,让刘邦的代表的利益集团继续维持统一。这个利益集团,既然占据着秦国故地,它作为天下最举足轻重的利益集团的地位,就绝不会丧失。
假如刘邦当时死了。项羽以后,就可以让随便调动赵国、齐国、魏国的人力、物力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项羽一个人与秦、赵、齐、魏、韩五国苦斗,本身就会陷入顾头顾不了尾的困境中。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向西也无法攻进函谷关,就算项羽攻入函数谷关,齐赵的军队就会大举攻战他在关东的地盘。随后就是关东诸侯联军大举跟进关中。如果出现这种结果,项羽哪能在关中长期恋战呢?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在关东地区,绝不敢强迫赵、齐、魏、楚各系大佬听从自己的,因为,项羽和这些大佬你好、我好,自然什么事也没有。否则,这些人随时都会加入战团,帮着刘邦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火并项羽。
换而言之,当时的战略格局已奠定了。那就是,刘邦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占据秦国故地,随时可能大举东征。在这种背景下,项羽自然无力征服齐国、赵国、魏国、韩国故地了,甚至都无法牢牢控制楚国故地了。
说得再具体点呢。当时天下的格局,就是楚汉两个超级大国对恃,众多诸侯旁边看大戏。
彭城之战,是秦末的标志性事件。
在彭城之战前,项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彭城之战时,因为刘邦迅速崛起,大有取代项羽成为唯一超级大的国的倾向。
在彭城之战后,因为项羽强有力的反攻,刘邦咄咄逼人的攻势被打破了。但是,项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格局,也被打破了。现在是刘邦、项羽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格局。
这种格局形成后,诸侯们对楚汉之争,就不再有明显的倾向性了。因为,对他们而言,现在最大的利益,就是保持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平衡。无论刘邦打破这种平衡,还是项羽打破这种平衡,对诸侯而言都是非常危险的。
据史书上说,彭城之战后,诸侯们都背叛了刘邦,转而支持项羽了。实际上,真实的情形应该是,彭城之战后,面对刘邦、项羽之争,大家都选择了中立。
一切是显然的,诸侯们虽然背叛了刘邦,名义上归顺了项羽。但是,在项羽和刘邦打仗时,大家都在旁边看戏,似乎没有哪个诸侯,曾派遣军队,帮助项羽火并刘邦。
既然如此,大家都投降了项羽,对项羽而言,最多的实质意义,无非是这些诸侯不会帮着刘邦火并他了。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刘邦身上;如果他敢在刘邦没有解决的时候,就去攻打六国故地的诸侯,马上就有可能把这些诸侯推到刘邦一边去。
彭城之战后。各路诸侯对刘邦、项羽,都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了。总而言之,刘邦、项羽两个人单挑吧。最好火并的两败俱伤!
这种格局形成后,刘邦自然知道,必须得让亲己的力量占据六国故地;否则,这样与项羽耗下去,是看不到结果的。因为,这样一味的单挑下去,不要说自己随时会被项羽打翻在地,更主要的是,就算能打败项羽,自己也会变得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到时,旁边看戏的诸侯,就可能会得到渔翁之利的。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就决定在楚、汉之外的地区布局了。
总而言之,刘邦必须得打破诸侯们在旁边看大戏的局面。于是,张良建议刘邦把彭越、英布作为主要争取对象,同时派韩信东征那些敢在旁边看戏的诸侯。
于是,楚汉相争现在开始分为两个战场。
一个是主战场,那就是以荥阳、成皋一线为中心,这里主要是由刘邦、项羽两个人领衔火并。
另一个是辅战场,它存在于魏、赵、齐、燕、楚各国故地。在这个战场上,主要由韩信和魏、赵、燕、齐、楚系大佬领衔进行。
我们决觉得,项羽百胜、刘邦百败。是因为,我们把目光集中在了主战场上。因为在主战场上,刘邦让项羽打得捉襟见肘;一再陷入险境。
问题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到第二战场上,就会发现,一切完全是另一种样子。因为,在第二战场上,刘邦派出的韩信把魏、赵、燕、齐故地都征服了;刘邦派出的随何,把楚系大佬英布说降了;而那个阴魂不散的彭越,也一直协助刘邦骚扰项羽的大后方。在这个战场上,项羽可以说一败再败。
当时的项羽很执着,当时的项羽很无奈。
项羽死死盯住刘邦,只要不到万不得已,就一直死缠滥打于荥阳、成皋一线。因为,项羽很清楚,只要能突破成皋、荥阳一线,自己才有机会构建稳定的西部防线,只有构建起稳定的西部防线,才有机会腾出手来,与刘邦在第二战场上争胜负。
但是,项羽到死,也没有突破荥阳、成皋防线。
等韩信把齐国征服后,项羽再看天下形势。终于发现,自己败局已定了。
我们看韩信平定齐国后的天下形势。
秦国故地,一直被刘邦牢牢的控制着。
魏国故地(主要是西魏),被刘邦设置成了河东、上党、太原三郡。这意味着,这些地区,也成了刘邦直辖的地区。
韩国故地,被韩王信占据着,而韩王信是刘邦一手扶立起来的。
赵国故地,被张耳父子占据着,而张耳是在刘邦的一手支持,才成为赵王的。
齐国故地,被韩信占据着,韩信是刘邦一手提拔起来的。
楚系大佬英布,早就投降了刘邦;并且被项羽派遣的龙且打残后,又在刘邦的支持下复活了。
魏系大佬彭越,也一直站在刘邦的阵营里。
事情既然发展到了这一步,项羽唯一的出路,就是这些新兴的诸侯,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愿意保持楚、汉争霸的格局。换而言之,这些新兴的诸侯,会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帮着项羽压制渐渐处于失控状态的刘邦。
但是,很不幸。韩信、韩王信、张耳(张敖)、英布、彭越,都没有背叛刘邦的意思。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只能与刘邦签订了一份失败性的条约。因为,在这份条约中,项羽割让了太多的土地。现在的项羽,已丧失了继续作为超级大国的资本。
到目前为止,一个超级大国(汉国)独霸天下的格局正式形成。汉国不但拥有最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更把触角伸入了项羽之外的所有诸侯国之内。
当然了,更不幸的事还在于。刘邦兼并天下的步伐并没有因此停止。而且还把第一个兼并的目标,锁定在了项羽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