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红军时期的最后一战:8中央领导5元帅5大将参战
2018/4/12 9:50:54
来源: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电邮 打印
核心提示:山城堡战役是由一、二、四三大主力红军团结战斗取得的。参与这次战役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任弼时、左权、李富春、邓小平、杨尚昆八位中央领导,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聂荣臻五位元帅,徐海东、黄克诚、肖劲光、陈赓、罗瑞卿五位大将及王震、邓华、刘亚楼等十多位上将。这次战役对于挫败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巩固陕甘宁根据地,促进国内和平和抗日战争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毛泽东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王谦,原题: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及其历史功勋
1936年,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历史紧要关头,发生在甘肃庆阳革命老区环县境内的山城堡战役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一个师。这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对促成西安事变、实现国内和平以及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
山城堡战役是红军面临复杂多变的敌情我情,被动部署的一次关键战役。综合分析当时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形势,可以看出此次战役的缘起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针对红军艰苦长征和连续作战、力量大为削弱,又新到陕甘、立足未稳的不利局面,蒋介石急调260个团的兵力,其中在红军会师的静宁、会宁地区就集中了第一、三、三十七、六十七、骑兵军等5个军,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受国民党中央军东南两面夹击,特别是胡宗南指挥的部队快速推进的冲击,红军主力被沿黄河切为两段,除两万余人西渡外,大部被迫撤离黄河东岸,并节节北退,面临着被剿灭的危险。
二是红军自身处境异常困难。当时红军所处地理位置正是黄土高原最贫瘠的陕甘宁交界处,人口稀少,干旱少雨,物产不丰,数万红军拥挤在定边、盐池以北,豫旺以东,曲子镇以南这样一个狭小空间内,无法补充兵员、筹粮筹款。同时,随着红军被切为两段,中央军步步北进,红军根本无法实现原来制定的接取苏联军事援助的作战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打退敌人的追击,红军将会被迫离开陕甘根据地,东渡黄河,这种形势是很不利的。
三是张国焘一意孤行的分裂活动。红军会师前,党中央就提出了旨在消灭胡宗南的《静(宁)会(宁)战役计划》。根据中央指示,西北局制定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计划》,但张国焘阳奉阴违,于1936年9月20日擅自下令所属四方面军立即停止北上折回西进。24日又下令渡河先遣队向永靖前进,准备渡河,妄图造成事实,迫使中央就范。静会战役计划因张的阻扰和贻误战机而流产;红军会师后,10月11日中央军委发布《十月作战纲领》,布置实施宁夏战役计划,目的是集中三个方面军主力向北发展,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作为宁夏战役计划的第一步,中央决定首先实施海(原)打(拉池)战役,由四方面军的第四军、三十一军正面阻击尾追之敌王均部,一方面军从其侧后进攻,将其消灭在打拉池一带。当时敌人追击很紧,红军退到海原和同心城之间准备布置伏击追击之敌,而张国焘表面答应,实际上又令四军东撤,使伏击计划再次被破坏。静会、宁夏战役计划的落空,迫使红军不得不放弃豫旺以西的大块土地。国民党军也从静宁、会宁追到了陕甘根据地的大门口。为此,在“外有强敌,内有张国焘的分裂活动”的情况下,党中央一直在捕捉战机,最后把歼敌的机会选在山城堡。
四是革命总体发展形势所迫。山城堡战役之前,张学良始终在秘密支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打通国际路线的宁夏战役,而宁夏战役的失利落空,给红军与东北军的进一步结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本来红军和东北军准备以甘北、陕北为其西北大联合计划的重要根据地,现在却因为红军的失利而将中央军引了进来,使之渐渐地落入了中央军的控制之中。这样一来,不仅计划中的结盟将无从实现,而且因为中央军进入甘北,与东北军联成一线,东北军将再也无法用瞒天过海的办法来保持与红军的和平合作关系。同时,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的政策也随之而改变由“抗日反蒋”的口号改为“逼蒋抗日”。基于这样的形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示,红军的作战方针是逐次转移,诱敌深入,尔后在预定的有利地区集中优势兵力,给国民党主力胡宗南部以歼灭性打击;对敌毛炳文的第三十七军和王均的第三军则以威胁牵制,相机予以打击;对东北军六十七军、骑兵军则采取积极的统一战线方针。显而易见,山城堡战役就是要在政治上孤立蒋介石,在军事上打击蒋介石,迫使其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