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王全斌灭掉后蜀之后,阻止了他继续向大理国进攻的请求,民间还传言有宋太祖用玉斧(这么喜欢玉斧?估计就是那把赵光义砍死他时用的玉斧)划界,不允许后世子孙侵犯大理的誓言。
据说,大理国开国之君段思平是汉裔,赵匡胤拒绝进攻和占领大理,原因肯定不会是考虑到段思平以及段氏皇族都是汉族后裔,政治家考虑问题不会感情用事,赵匡胤放弃对大理的觊觎是从北宋当时的政治、军事和财政状况来考虑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北宋的战略重心在北方,不能陷入到西南地区的战争泥潭中,担心师出无功
史书对赵匡胤放弃进攻大理的理由记载是:“太祖鉴唐之祸基于南诏”,并言道:“德化所及,夷狄自服,何在用兵?”,这是为了避免出现唐朝末期因将大量军队派遣去攻打大理的前身南诏,而陷入和南诏的战争泥潭,导致唐朝给黄巢所灭的后果。
从当时北宋的实际状况分析,王全斌灭掉后蜀之时,宋朝还有北汉、南唐等国要消灭,哪有精力去顾及大理,且宋朝最大的战略对手始终是占据了燕云十六州的契丹辽国,赵匡胤需要尽快统一中原地区,然后准备和强大辽国的战争。
万一大理这块骨头难啃,陷入到如唐朝一般的困境,那就得不偿失了。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南中孟获不断挑衅的情况下,被迫南征,但也不敢去占领南中地区,诸葛亮当时的战略重心也是在北方,七擒七纵孟获,只是为了他不在捣乱,然后马上就抽身,这段历史赵匡胤也是可以借鉴的。
第二:宋朝有意一统,大义就非常重要,攻打大理师出无名
大理国以及此前的南诏,在宋朝及之前,名义上一直都不属于中原王朝统辖的地域,而宋朝建国后,先后灭掉的后蜀、北汉、南唐等国,其所辖之地,所管之民,本就是属于中原王朝一向的管理范围之中,灭掉他们有堂堂正正的理由。
但大理可不行,宋朝有意一统江山,军队自诩王者之师,大义就很重要,除非大理国主动挑衅,否则,没有任何理由对大理动手,强行占领大理,会给周边各小国霸道的印象,让他们对宋朝产生警惕心理,未来的经济、政治交流都会产生障碍。
而且,大理也并非宋朝的“卧榻之侧”,对宋朝的安全构不成威胁,又本是化外之地,赵匡胤不能容纳南唐“鼾睡”,大理却可以。明朝的朱元璋后来大张旗鼓的收复云南,那是因为,大理被要包抄南宋的元朝给灭了,大理所在的区域变成了元朝的辖地,朱元璋收复也是堂堂正正。
第三:大理地理位置偏远,化外民族多,占领大理师出无利
在古代,中原王朝大凡要占领或统治一处区域,必须考虑三个问题,首先是能否种田,其次是能否安稳的守住并对国防有益,最后是能否有效管理。
大理国在宋朝时还属于蛮荒之地,没有良田可耕,即使有些矿产,开采并运送出来的难度也比较大,古代又没有旅游经济,从经济利益上来说,占领大理得不到多大好处。
大理和当时的吐蕃有大量边界接壤,且长期受吐蕃影响,两者之间的纠葛很深,大理国的前身南诏还一度是吐蕃的属国,北宋如果占领大理,从战略上还形成了对吐蕃的包围,很有可能刺激到吐蕃。
如此,平白无故的就在西北边疆树立一个大敌,从国防上考虑,很不合算,长期和吐蕃对峙的话,需要多少军队?多少钱粮?后来一个西夏就搅得北宋一百多年不得安宁,何况更难防御的吐蕃?
大理国地处偏远,境内山高林密,居住的也都是一些少数民族,即使能凭借硬实力强行占有,未来的管理也会牵扯到宋朝相当多的精力,包括宋朝在内,此前的中原王朝都无力对这种道路难行,教化不通的地区进行占有和管理。
一个不能种田收税,还要派遣大量的军队去镇守,要花大量的心思去教化当地民众的大理,并不值得当时的宋朝去占领,成本和收益根本就不成正比,诸葛亮当初不占领南中,也有同样的考虑在内。
综上所述,宋太祖赵匡胤拒绝王全斌去进攻大理的决策是很正确的,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角度看,都没必要去占领大理。当然,如果大理国如同后蜀那般有钱,大理国君如同后蜀皇帝孟昶那般奢侈,赵匡胤没准咬咬牙就打进去了,毕竟,如果能多搞些财富存进“封桩库”,未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把握就更大些,赵匡胤做梦都想要的地盘,始终都是燕云十六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