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是要分清楚这个因果关系,是因为周王室衰落了,周平王才迁的都,不是因为周平王迁都了,周王室才衰落。换句话讲,周平王迁都只不过是周王朝没落的必然结果,是周王室衰落的一个具体表现。
早在周平王之前,周王朝的统治级地位,便已经如同风中的残烛一般微弱不堪了。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顺应天意挥师伐纣,建立了一统六合的周王朝,历史上称之为“西周”。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王都镐京,荒淫无道、残暴不堪的周幽王被犬戎大军杀死,西周宣布灭亡。其实从这一刻开始,周王朝的权力、尊严、地位便已经不复存在了。
话说当年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贤德的王后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废长立幼,改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及太子宜臼被迫出奔至申国。
公元前771年,在申后之父申侯的努力下,秦国、晋国、卫国、郑国、鲁国、许国拥立周朝皇室姬宜臼为“新政”的帝王,姬宜臼就是“白白胖胖”的周平王。
周平王虽然在秦、晋、郑、卫等几大诸侯国的拥护下复兴了“周朝政权”,但是此时的“周朝”已经完完全全在诸侯国的掌控之下。
换句话说“周平王”已经沦为傀儡皇帝,“周朝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当年申侯、缯侯、许文公虽然等立宜臼为周天子,周地百姓及王公贵族立余臣为携王,周王室出现了两个政权。
根据地理位置上来看,洛邑在周王朝的东面,所以周平王统治的周朝被称之为“东周政权”。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虢公姬翰在周朝原本的都城“镐京”(今西安长安)率领当地百姓拥护姬余臣为周携王,建立“西周政权”。
如此一来,周王朝便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
天下进入“二王并立”的混乱时代。
周王朝的分裂,极大地削弱了周朝政权的统治力,各方诸侯们趁此机会开始蠢蠢欲动……
由于携王是周室所立,而平王是与周室为敌的申国为立,所以说周携王才是正统。郑武公联合郑国、卫国、晋国的军队进入关中,意图击杀周平王这个伪天子。
周平王以允许秦人立国代价,让秦襄公出兵击败戎人大军。申侯以提高郑国、卫国、晋国三国的爵位为条件,让三国反戈周携王,拥立周平王。
最终,周平王成功翻盘!
750年,扶持东周政权的晋国将“西周”剿灭,周携王挥刀自尽。西周灭亡后,晋国将西周的领土归还给周平王,并奉周平王为真正的周天子。
只不过“周天子”与“诸侯王”们的性质发生了转变。以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般就是谁不听话,周天子就带着一帮小弟去教训他。从始至终,周天子是主导。而从晋国灭“西周”这事儿来看。差不多就是晋国为周天子出头,曾经的小弟已经变成了现在的大哥。
当时周平王和周携王均为诸侯所立,周平王为了争取诸侯的支持,甚至破格升级诸侯的爵位,秦国由附庸升为伯国,郑国由伯国升为公国,卫、晋二侯国升为公国。
事情搞定之后,当时的镐京残破无法居住,戎人大军不是周王室能击败的,为了避免像父亲一样死于戎人之手,所以周平王也就安心在洛邑住了下来,迁都事实成立。
而周平王东迁,迁的只是王族、贵族、诸侯,丰、镐二京的百姓都没有迁走,到了中原后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关中八百里赐给了秦人立国,王室控制之下的领土不断被强大的诸侯蚕食,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
此时的周王室已经衰弱不堪了,从周初的拥地千里,天子六军,到周平王时代的仅有镐京和洛邑(今洛阳)附近方圆数百里的土地,军队也衰弱的直系部队全军覆没,就连迁都还是靠着其他诸侯国的协助才完成。
总的来讲当时的天下形势是,楚、卫、晋、齐等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平王”的调遣,当然楚国一直都是不咋听的,他早就自立了。周天子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不得不依附在大诸侯,比如郑、晋等国的保护之下,这种结局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非常相似,只是没那么严重而已。
自此,中国历史正式进入诸侯逐鹿的春秋时代。
所以周平王迁都并不是造成周天子声威大降的根本原因,是周王室衰落的一个具体表现。实际上,当周幽王被犬戎大军所杀那一刻开始,周天子的权力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周平王只不过是被各路诸侯们所操纵的傀儡皇帝,实际权力微乎其微。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周王室的衰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周王室权威的建立,明面上看是宗法制度的压迫。实际上还是因为当初周王室的拳头比较大,谁不听话我就打谁,而且还带着一大批小弟来一起打你。如果有小弟不来,那照样会被捶。但是随着战争的消耗,还有例如周厉王、周幽王这样的昏君统治,周王室的实力逐渐衰落。此外周天子为了维持自已的统治,不断的分封,让诸侯国不断向自已进贡,分到最后,土地越封越少,导致周天子直辖的土地越来越少,而诸侯国却因为不断的兼并战争,吞并小诸侯国,实力却越来越大。
总之周王室在不断吃老本,而周边的诸侯却在竞争中逐渐做大,此消彼长之下,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调换。
当年拳头没别人硬的时候,说啥都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