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
2017/9/21 11:12:50 来源: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 字号:  电邮 打印

    五胡乱华,是中国晋朝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开启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但也使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产生文化经济交往。由于汉族避难从黄河流域大规模进入长江和珠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进一步增进了南方的百越、三苗族裔与中原汉族的文化和经济联系。影响深远,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五胡乱华,是中国在西晋时期塞北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的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

    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也使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产生文化经济交往。由于汉族避难从黄河流域大规模进入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江南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进一步增进了南方的百越、三苗族裔与中原汉族的文化和经济联系。影响深远,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一般认为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开始算起,一直延续到鲜卑魏建立。对五胡乱华的历史作用,以及影响历来有争议。它是晋朝历史上重要的现象,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神州陆沉”、“中原沦陷”等名称。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大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

    东晋建立时,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中原汉族在冉闵的带领下绝地反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迁居南方的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东晋与五胡的战争,五胡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


    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再加上当时晋朝统治者对于统治区胡人的剥削。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于是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又因为鲜卑魏末年的史官崔鸿著有《十六国春秋》一书,该书将较具代表性的十六个政权独立记录,故又有将此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东晋十六国”者,实则政权的数目远逾十六个,建立者也不限于胡人。


    五胡乱华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开序幕。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史称汉赵。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杀太子刘和即位。

    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刘聪部下石勒,歼晋军十多万人于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多人,并大肆发掘陵墓、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祸”或“永嘉之乱”等。[2]

    313年,刘聪毒死了晋怀帝。怀帝侄司马业(或作司马邺),在长安登基,是为晋愍帝

    316年前赵刘曜攻长安,俘虏晋愍帝。

    317年晋愍帝被杀,士族王导王敦等,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登基,是为晋元帝,历时五十二年的西晋灭亡,东晋开始。


    长年的战争使得中国的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统一全国后,根据《晋书》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95,804户,16,163,863人。

    根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中国人口发展史》,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许多户口被隐藏,西晋的实际户口为在册户口的2倍多,最高时大约是300年前后,有3500万人,其中北方2450万人,南方1050万人。

    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胡人残暴统治和屠杀,未免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这一时期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入过百万,东晋因而设置了许多侨郡侨县以安置北方流民,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

    除了南下之外,尚有许多黄河沿线的汉族投奔凉州张氏政权、辽东慕容氏政权甚至幽州王氏。慕容氏积极招纳中原流民,还仿效东晋政府在辽东设置了一些侨县。

    复旦历史学者葛剑雄认为,由于羯人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人口损失仅比东汉末年小一些,谷底时期大约仅剩下三成多的人口。

    370年前秦前燕时,根据《十六国春秋》的记载,从前燕得到245.87万户,998.79万口,而前燕的辖区仅仅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的一部分。加上之前属于前燕管辖的秦陇地区和前凉管辖的河西地区,当时北方实际人口至少也有1300万了。

    东晋方面,由于西晋末南方已经有近千万人口,但是东晋建立后尚且在境内有一些战争,人口有一定损失,但这些损失都被北方南下的流民补充,所以人口仍然维持在千万以上。


五胡乱华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沦陷于外族,对汉人来讲系一场民族灾难,几乎令华夏亡国灭种。同时对中国历史产生极深慨影响,系华夏文明慨转折。

五胡乱华时期南北对立分治,分化南北社会,形成今日南北文化大不同慨格局。

中原凋敝

在北方,自汉人王朝灭亡后就陷入战乱纷争,各个唔同民族包括汉族喺北方建立唔同慨国家,相互之间打来打去,汉胡势同水火,胡人发《杀汉缴》,汉人发《杀胡令》,令中原社会、经济、文化凋敝,形成流民潮涌向南方、河西、辽东,而世家大族亦有好多跟住皇室南迁,称之为衣冠南渡,至于无南渡慨世家,就喺中原建立坞堡来自救,一啲去唔到南方慨难民就就地投靠呢啲坞堡,求助呢啲家族,令呢啲家族喺中原势力大增,胡人唔敢逳呢啲家族。

不过虽然中原人口剧降,但当时中原依然系中国人口最密集慨所在,因此华夏文化并未喺中原铲除,相反重同化到外族,同时中原汉人多多少少胡化,呈现汉胡混合慨形态。

南方开发

冉闵反抗

衣冠南渡系中国三大移民潮之一,当东晋喺南方建立慨时候,中原慨世家大族就南迁到南方,由于世家大族衣冠楚楚,所以叫做「衣冠南渡」。之后中原持续战乱,而东晋偏安南方,只守住半壁江山,相对安宁,于是大量中原百姓南渡南方,人数多到朝廷要设置侨州安置百姓。

原本南方系百越人慨地方,《汉书·地理志》话:「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之后又有畀炎黄部落攻破慨九黎部落遗民流落南方形成慨三苗人,但衣冠南渡慨汉人移民潮令南方由百越三苗之地汉化成汉地。因此虽然北方因为破坏严重而部份野蛮化,但因为华夏文化取得南方慨保留地就补返数。

汉人大量南迁令华夏文明取得由北到南慨巨大纵深,之后历代外族入侵中原,华夏正朔都可退居南方,喺南方保存咗华夏慨衣冠礼乐、典章文物制度,保证中华文明延绵落来,而当中国统一时,南方保存慨文明又北传中原,方便如隋唐、明朝等王朝喺战乱破坏严重慨北方恢复中华。

汉人南迁喺汉化南方同时,亦同百越、三苗文化融合,产生咗南方汉语慨格局,以及有住唔同北方特质慨南方华夏文化。

衣冠南渡大多数人系南渡到江淮、江南一带,亦都有去到岭南,自此江南文化突飞猛进,成为同中原相提并论慨文化中心,乃至视作「文化中原」,南方文化同北方文化分庭抗礼。

佛教兴起

而这段时期是佛教历史中最飞速发展的阶段,当时佛教虽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东汉、曹魏、蜀汉、东吴及西晋等政权明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见《高僧传·佛图澄传》等书,据僧传记载与后人追述,汉至西晋间僧人几乎都是西域胡人。那时的佛教还是胡人的宗教。但是也有少量汉人不顾禁令出家为僧。后赵建武元年,经佛图澄劝化,后赵正式允许汉人出家,从此佛教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及日后的北朝逐步在中原普及,甚至影响南朝,从一个小教逐渐发展成后世三教之一。

 

 
销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