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之战
2017/9/21 16:11:47
来源: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电邮 打印
江陵之战,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大都督吕蒙袭取江陵,歼灭蜀前将军关羽的奇袭作战。曹操与之距离甚远,而关云长的踞点对东吴壮大形成不利条件,所以,击关羽是必然之策。于是便有了后来著名的江陵之战:乘关羽尽全力以赴襄阳,南郡空虚之时,袭取了南郡,并生摛关羽,以至后来刘备痛失良将。
在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了,东吴原来的战略决策主要是由鲁肃作出的,他始终认为联刘抗曹方为兵家上上之策。当时关羽拥兵屯踞南郡,位于东吴上游,对东吴是个极大的威胁,众人皆知此况不能长久,但鲁肃等人认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故而应与关羽“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见三国志/卷五十四)。虽然取还荆州还是东吴的战略目标之一,但由于孙权与刘备都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必须要联合起来,基于这个,取还东吴的战略目标没有实施。而鲁肃去世后,由吕蒙代鲁肃屯兵陆口,他是一个很有开拓精神的将领。在他权衡当时的战略形势后,向孙权提出一个新的战略方案即:稳曹操,击关羽,全据长江。
219年八月,蜀前将军关羽水淹魏七军,生擒主帅左将军于禁,乘胜围攻败退樊城(今湖北襄樊)的魏征南将军曹仁,一时威震华夏(参见樊城之战)。
魏王曹操采纳丞相司马司马懿、曹椽蒋济的建议,利用刘备拒不归还所借荆州,吴蜀联盟出现破裂之隙,派人劝说东吴孙权抄袭关羽后方,并许诺把江南封给孙权。驻军陆口(今湖北蒲圻西北)的东吴大将吕蒙认为,关羽素怀兼并江南的野心,是对东吴的很大威胁,建议孙权趁机消灭关羽,以解除后患。孙权采纳其计。
为隐蔽企图,任命资望较浅的定威校尉陆逊代替称病的吕蒙。陆逊故意用谦恭卑词恭维关羽,使其骄傲麻痹,疏于戒备,不断抽调兵力北攻樊城,只留少数人马留守江陵。
219年十一月,孙权任命吕蒙为大都督,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糜芳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当关羽惊悉江陵失守,急忙从樊城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关羽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被拒绝。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
219年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逃窜,被吴将潘璋部司马忠擒获,斩首。
此战,吕蒙采取伪装偷渡的奇袭战法,又攻心为上,兵不血刃,夺取江陵,一举全歼关羽军,堪称独具特色的偷渡破袭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传奇的一笔,史称“白衣渡江”。关羽则骄傲轻敌,疏于戒备,导致江陵要地被占,使蜀国在战略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但东吴也同样失策,此战虽然在战术上毫无挑剔,但在战略上却是完全失策的,东吴只顾眼前利益,为逞一时之快,占领荆州,使孙、刘联盟破,让曹操坐收渔利,可谓得不偿失。
任何时候,战略决策必须与时俱进,客观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战略决策也得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时,这个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程度如何?需要自己来分析了。
江陵之战是孙权实施战略调整后的第一个胜利。而刘备方面,关羽并未将吕蒙放在眼里,认为黄口小儿,不值一提,败于轻敌,刘备在孙权方面战略思想发生根本转变之时,浑然不觉,那么,其所有的战略决策必有思虑不全之处,他们依照原来的战略方针,关羽依旧将大举攻曹视作最紧要之事,没有发现最大的敌人其实正在后方虎视眈眈,可见这场战争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受作者的思想,对云长之死唏嘘不已,但在战争格局上看,其失败在于不能审时度势,无视客观条件的变化,凭臆断作出决策。所以,人们必须要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因为没有这种意识,就算遇到环境有逆转情况,自己也不能随之作好状态调整,其次,还要能正确认识环境变化,环境一变,很可能自己周围原本熟识的人或物会发生变化,甚至是根本性转变,最后就是要使自己具备令自己在环境发生改变随之改变的能力。莫要小瞧这种能力,它能使你在成功的速度上比常人快一倍。以小见大,这大约就是别人说的:老不看三国的由来,原因是三国中能让人见到或学到极有用的创业立业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