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灭陈之战
隋灭陈之战
隋灭陈之战
2017/9/21 16:17:59 来源: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 字号:  电邮 打印

    隋灭陈之战是南北朝末期的统一战争。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后,权臣杨坚于隔年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内部、解决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后,隋文帝于588年,下令杨广统筹九路隋军南征陈国,陈国当时的国君陈后主就认为他是天子,自会有神人保护,不必担心。于是便叫人跳舞,士兵们当天也没防守,于是隋朝便乘虚而入,于589年1月20日打败陈后主陈叔宝,陈亡。并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统,成功结束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灭陈之战

    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以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

    南北朝末期,北周、突厥和陈朝三个主要政权并存。北周武帝死后,丞相杨坚掌管朝政。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杨坚登基建立隋朝,仍建都长安。当时隋朝领域大体包括长江以北,汉代长城以南,东至沿海、西达四川的广大地区。杨坚在北周和北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一系列加强君主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隋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日益壮大。

而江南陈朝传至后主陈叔宝时,保有长江以南、西陵峡以东到东南沿海的400余县、200余万人口。政治腐朽,上下猜忌,赋税繁重,府库空虚,刑法残暴,人民怨声载道;后主沉醉于酒色,疏于戒备,凭借长江阻遏隋军进攻。

    北方突厥为游牧奴隶社会,自6世纪中期崛起,至沙钵略可汗时,控制着长城以北,贝加尔湖以南,兴安岭以西,黑海以东的辽阔地域,拥有骑兵数十万。因隋王朝停止对其和亲,不断兴兵南犯,威胁隋的统治。但当时突厥有四可汗,各拥重兵,沙钵略与阿波、达头等可汗不和,为隋制胜突厥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帝曾准备先灭陈朝,后击突厥。突厥沙钵略可汗因其妻为北周千金公主,便以为北周复仇为借口,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于十二月攻占临榆镇(今河北抚宁东,一说今山海关)。并联络各部,准备大举攻隋。文帝根据隋朝新立,边防不固,实力尚不够充实等情况,决定变更原来计划,改取南和北战,先败突厥,后灭陈朝的战略。583年四月隋文帝兵分八路,对突厥发动反击。并且用长孙晟的离间之计,最后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两部,让四可汗为了汗位自相残杀。584年沙钵略可汗因为对隋作战不利,向隋朝求和。至此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为击灭陈朝,统一南北,隋文帝杨坚在开皇元年三月,即派上开府仪同三司贺若弼、和州刺史韩擒虎分任吴州和庐州总管,驻江北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和庐江(今合肥),预作灭陈准备。九月,陈将周罗喉攻占江北隋地胡墅(今江苏六合西南),骠骑大将军萧摩诃率兵进攻江北,隋出兵还击。后因突厥在北境经常袭扰(参见突厥攻隋之战),杨坚便改取南和北战、先北后南的军事战略。二年正月,陈后主(叔宝)继位,向隋请和,归还胡墅;二月隋以“礼不伐丧”为名撤军。此后又多次遣使访陈,表示和好。

    三年,隋反击突厥获胜(参见隋反击突厥之战),解除了北方威胁,继经几年治理,国力、军力大大增强;而陈朝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内部矛盾尖锐。于是隋朝加紧进行灭陈准备。五年十月,杨坚以清河公杨素为倌州总管,经略长江上游。同时在五、六、七3年内,动员数十万人修缮朔方(治岩绿,今内蒙古乌审旗白城子)、灵武(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一带长城,并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城数十,以加强北部边防,保障南进时后方无忧。七年八月,进兵江陵(今属湖北),兼并萧梁(原北周支持之小政权),扫除南进障碍。十一月,杨坚与宰臣谋议伐陈之策。尚书左仆射高颎提出:在江南收获季节,以少数兵力,声言进袭,迫陈集兵守御,以误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如此多次,使陈军习以为常,麻痹懈怠,然后举兵渡江,登陆攻击,派人潜入陈境,反复纵火,焚其储备物资,使其财力俱尽。

    虢州刺史崔仲方提出:在武昌(今湖北鄂州)以东沿江各要地部署精兵,秘密准备渡江,在益(治今成都)、信(治今四川奉节东)、襄(治今湖北襄樊)、荆(治今湖北江陵)等地速造战船,准备水战;陈如以精兵赴援上游,下游诸将即可乘虚渡江,如陈拥兵自卫,上游诸军则可顺江东下,直取建康(今南京)。杨素、贺若弼等亦争献平陈之策。杨坚均予以采纳。攻陈前,隋令介州刺史李衍在襄州道、杨素于巴东郡(治今四川奉节东)建造“五牙”(装有拍竿的大型战舰)、“黄龙”等战船,加强水师。故意在江中漂下造船废料,以威慑陈人。贺若弼卖掉老马,大量购买陈船,藏匿起来,又买破旧船只五六十艘,泊于小河,使陈军以为隋军没有战船。多次将换防士兵集于广陵,大张旗帜,营幕遍野,还使士卒沿江射猎,人马喧噪,以迷惑陈军,使之不加戒备。

    八年三月,杨坚下诏,列举陈后主罪行又送玺书暴其罪恶20条,并将诏书在江南散发30万份,以争取人心。十月,杨坚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淮南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命杨广秦王杨俊、杨素并为行军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水陆军51.8万,统由杨广节度,东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隋军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为8路攻陈:杨素指挥水军主力,出巴东郡,顺流东下,消灭长江及沿岸陈水陆军;杨俊指挥上游3路进攻江夏(今武昌),以扼控长江,阻止上游陈军东援;杨广指挥下游5路,渡江进攻陈都建康。十一月,杨坚至定城(今陕西华阴东)誓师,准备渡江的各路隋军进抵长江北岸,完成进攻准备。


    陈后主荒淫骄侈,政治腐败,既不懂军事,又不纳部将建议,凭恃“长江天堑”,疏于防务。为了元会(即春节)之庆,竟命镇守缘江重镇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南徐州(治今江苏镇江)的两个儿子率战船回建康,致使江防更为薄弱。十二月,长江上游隋军首先发起进攻。杨俊督水陆军10余万出襄阳(今属湖北),进屯汉口(今湖北汉水入长江之口)。陈命散骑常侍周罗喉都督巴峡缘江军事,与郢州刺史荀法尚部数万,据守江夏,同杨俊军相峙月余。时隋行军总管周法尚率舟师3万,进至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击破抗拒的陈军。杨素率水军出巴东,沿三峡东进,荆州刺史刘仁恩部由江陵西上,两军配合,水陆兼用,袭占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参见狼尾滩之战),击败陈守将戚昕;又于次年正月,攻破西陵峡口各要点(参见歧亭、延州之战),击败陈南康内史吕忠肃军,继续顺江而下。陈荆州刺史陈慧纪屯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见大势已去,便率军3万、楼船千余艘,顺江东走,企图入援建康,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以西。杨素继以主力沿江东下,与杨俊军会师汉口,另派一部南下湘州(治今湖南长沙),击擒陈岳阳王陈叔慎。

    九年正月初一,长江下游隋军乘陈欢度元会之际,分路渡江。贺若弼军出广陵南渡,韩擒虎军出庐江由横江口(今安徽和县东南)夜渡,袭占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杨广军出六合(今属江苏)进屯桃叶山(今六合东南)。初四,陈叔宝察觉事态不利,下诏亲帅陈军拒敌。命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并为都督;又派南豫州刺史樊猛率水军坚守白下(今南京城北金川门外),抵御六合方面隋军;以散骑常侍皋文奏率部镇守南豫州(治姑熟,今安徽当涂)。隋军突破长江防线后积极推进,初六,贺若弼军攻占京口(今江苏镇江),俘南徐州刺史黄恪。所俘6000余人,均优待释放。随后贺若弼以一部进屯曲阿(今江苏丹阳),以防三吴(今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等)陈军增援,自率主力西进;韩擒虎军于初七攻占姑熟,沿江东进,皋文奏军败退建康。贺若弼、韩擒虎两军自北、南两道并进,钳击建康。陈后主放弃钟山(今南京紫金山)、石头(今南京城西清凉山)山险不守,命诸军屯于都城内外。

    十五日,陈镇东大将军任忠率军自吴兴(今浙江湖州南)入援建康,驻守朱雀门(建康城南门)。十七日,贺若弼军进据钟山,屯于山南白土冈东,渡江攻占南陵(今安徽贵池西南)的总管杜彦与韩擒虎合军步骑2万,进屯新林(今南京西南)。行军总管宇文述率军3万渡江,进占石头。至此,隋军对建康已形成包围。此际,为配合隋军主力进攻,蕲州刺史王世积军,由蕲春(今湖北蕲春北)攻蕲口(今蕲春西南),大败陈将纪填;青州总管燕荣水师由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沿海南下,前往太湖。陈叔宝面对隋军攻势,不采纳部将建议,致使建康附近10余万陈军无所作为。二十日,陈军奉命仓促出战,在白土冈南北列阵20里,首尾进退互不相知。贺若弼军初战不利,然后猛攻陈军薄弱部分,陈军全线溃退(参见白土岗之战)。同时,韩擒虎军进至石子冈(今南京雨花台),陈将任忠迎降,引韩擒虎军经朱雀门入建康,俘陈后主。当夜,贺若弼军也从北掖门入城。二十二日,杨广到建康,令陈叔宝用手书招降上游诸将。周罗喉、陈慧纪等均降。二十九日,隋文帝诏令使节巡抚陈各州郡。二月,吴州(治今江苏苏州)等地守将拒不投降,被宇文述、燕荣军击破。岭南数郡共奉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冼夫人为主,保境拒守。文帝诏遣柱国韦沈等前往安抚,岭南各州皆归于隋。

    北史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 高颖传中,高颖曾向隋文帝献灭陈之策。内容如下,开皇二年,长孙览、元景山等伐陈,令颎节度诸军。会陈宣帝殂,颎以礼不伐丧,奏请班师。萧岩之叛,诏颎绥集江汉,甚得人和。帝尝问颎以取陈之策,颎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更解甲,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而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帝用其策,由是陈人益弊。

    平陈后六年,弼撰其画策上之,谓为《御授平陈七策》。上弗省,曰:“公欲发扬我名,我不求名,公宜自载家传。”七策:“其一,请广陵顿兵一万,番代往来。陈人初见设备,后以为常,及大兵南伐,不复疑也。其二,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及兵临江,陈人以为猎也。其三,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于渎内。陈人觇以为内国无船。其四,积苇获于扬子津,其高蔽舰。及大兵将度,乃卒通渎于江。其五,涂战船以黄,与枯荻同色,故陈人不预觉之。其六,先取京口仓储,速据白土冈,置兵死地,故一战而克。其七,臣奉敕,兵以义举。及平京口,俘五千余人,便悉给粮劳遣,付其敕书,命别道宣喻。是以大兵度江,莫不草偃,十七日之间,南至林邑,东至沧海,西至象林,皆悉平定。”

    后人点评

    隋灭陈之战,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27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实现了隋王朝的统一。隋王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注意争取人心,奖励生产,在政治上较为巩固,经济上较为富裕,军事上较为强大,因而具备了统一南北的条件根据双方情势,在战略上精心谋议,制定了正确的军政方略。战前充分准备,周密计划,多方误陈、疲陈,制造陈军错觉,使之放松戒备,增大进攻的突然性;废其农时,焚其储积,削弱陈方战争潜力。战中集中优势兵力,水陆两军密切配合,全线出击,重点进攻,穿插分割,各个击破,使陈军兵力分散,难以相应,进退失据,被动挨打,在两三个月之内,便以小的代价,取得攻灭陈朝的重大胜利。

    陈的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腐败不堪,军事上麻痹松懈,战前无准备,战中无定策,在强大而又准备充分的隋军突然打击下土崩瓦解,兵败国亡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此战是继晋灭吴之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隋朝水军虽然不象西晋灭吴时“王浚楼船下益州”那样声势浩大,直捣石头城,但也在战略上起了牵制和配合作用。

    陈王朝面对隋军的进攻,虽战略上处于被动守势地位,但隋军渡江总兵力至双方最后决战时仍不足6万人,而陈军此时尚有10万之众,若陈能部署得当,调度有方,拼力死战,胜败属谁,则定当别论。但陈王朝在战略指导上却一错再错,坐失战机。当隋将贺若弼仅率8000士卒进击京口,势孤力单之时,陈后主如采纳将军萧摩诃的建议,令其率军猛击,贺若弼部必然凶多吉少;当隋军初步形成对建康的包围态势之时,陈后主又拒绝了将军任忠、司马消难等人断敌退路,持重待机,坚守拒战的建议;当决定与隋军最后决战时,陈后主竟将10多万大军排成一字阵势,绵亘20多里,不指定将帅,各军互不相属,进退攻守各不相知。终于被隋军各个击破,使自己的优势之军,眼睁睁地化做了败兵之旅。

    文帝早在决心灭陈之前,便秘密征询一些亲信大臣的意见,多方进行谋划,使陈每每中计,形同隋军手中的"玩偶"。大臣高顾提出的破坏陈国农业生产和派间谍潜入江南烧毁陈军的储粮以及多次乘陈国收割庄稼之际,摆出调集兵马佯示大举渡江以麻弊懈怠陈军的种种谋略,均在灭陈战争中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大臣崔仲方所献灭陈分为上中游和下游两个战略方向作战的计划,使陈国从战争开始即陷于大江上中游不利救援京师,京师也不利派兵增援上中游的极为被动的境地。将军贺若弼以演习和沿江狩猎成功地造成了陈军的错觉,更是令人称奇。而陈军竟不懂"兵不厌诈"的基本常识,一而再、再而三地中计受骗,其兵败国亡自然也就属顺理成章之事了。

    在8路大军中,3路是水军,1路是水陆联军。杨素率领的水军出水安沿长江东下,在杨俊率领的水陆军配合下,斩关夺隘,攻城略地,占领了长江上游的广阔地域,牵制了上游的3万陈军,战船千艘,使其无法东援建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王世积统率的水军居中策应,控制了江西地区,从建康的西南侧翼直接配合主力攻占建康。燕荣一路水军则进行远程战略迂回,掩护主力的东南侧翼,并造成对陈都的合围之势。左仆射高颖也率一部水军迫降了护卫京城的陈朝水军。总之,几路水军都以自己的出色行动为最后决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最终以隋灭陈告终。


 
销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