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
2017/11/2 15:04:44 来源: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 字号:  电邮 打印

    渭水之盟又称渭水之辱,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围攻长安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1-2]   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 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 《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

渭水之盟

隋末年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突厥势力乘机得到壮大。李渊在晋阳初起时,也曾经迫于形势,暂时屈服于突厥。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统一全国。突厥统治者明白中原只要有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群雄割据中获利了,因此将主要对手确定为唐,试图扶植其他势力与唐相抗。

公元626年,得知唐帝国的权力变更的颉利可汗,发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大军驻扎在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四十里,京城兵力空虚,长安戒严,人心惶惶。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不久后唐大军赶至太宗背后。颉利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便请求结盟。两天后,大唐皇帝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斩杀白马立盟,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稳定局势,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与突厥强弱变化的转折。同时,这次事件对太宗震动很大,认为突厥反复无常,决定要彻底铲除突厥。后来,颉利多次背盟南下骚扰,太宗忍无可忍,派李靖、李绩等率大军出击。公元630年,唐军在阴山大破东突厥,俘获颉利。太宗当面数明颉利的罪状,但仍授予他官爵,赐予田宅,把俘获的部众安置在北方边境地区,设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担任都督加以管辖。这种宽容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族首领纷纷上表“相率内属”,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销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