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战争
2017/12/21 15:16:49
来源: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电邮 打印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至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南宋端平元年至祥兴二年,1234--1279年),蒙古(元)军攻灭南宋,统一中国的战争。
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诸部(参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建立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后,相继攻灭西夏和西辽(参见蒙古与西夏的战争、蒙古攻西辽之战)。窝阔台继承汗位后,联宋灭金(参见蔡州之战),成为北方统治者,形成了蒙宋对峙形势。蒙古窝阔台汗六年,宋未经充分准备,即乘蒙古军自河南撤兵河北之机,遣军收复原宋西京、东京、南京(今河南洛阳、开封;商丘南),被蒙古军击败。当年夏,窝阔台与诸王议定,在西征钦察、斡罗思,东征高丽的同时,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从而揭开了蒙(元)宋战争序幕。
窝阔台的连续进攻
蒙古灭金后,南宋仍沿袭御金部署,实施对蒙古防御。四川战区,以七方关(今甘肃康县东北)、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阶、成、西和(今甘肃武都东南、成县、西和西南)、凤(今陕西凤县东北)四州及天水军(今甘肃天水西南)为重点,部署四支御前诸军;荆湖战区,以襄阳(今属湖北襄樊)、江陵(今属湖北)、鄂州(今武汉武昌)为重点,沿边一线分点屯兵;两淮战区,以淮河为屏障,屯兵庐州(今合肥),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等诸军事重镇。
窝阔台针对南宋防御部署,采取削弱南宋实力、迫其臣服的方略,分遣两路大军,实施连续进攻。七年六月,窝阔台命皇子阔端、将领达海绀卜等率西路军攻蜀;命皇子阔出(一作曲出)、宗王口温不花等率东路军攻荆襄。八月,东路军破唐州(今河南唐河)、枣阳(今屑湖北),西掠襄阳、郢州(今湖北钟祥)、邓州(今属河南)后北归。十一月,西路军攻占沔州(今陕西略阳),前出至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被权差利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曹友闻击退(参见沔州之战)。八年三月,东路军再攻荆襄,占襄阳,破郢州、荆门(今屑湖北)。九月,西路军分兵两路入川,避开仙人关要隘,迂回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老勉县),全歼曹友闻军(参见阳平关之战)。十月,东路军主帅阔出病死,忒木台率军进逼江陵(今属湖北),被宋军孟珙击退(参见江陵之战)。西路军攻占成都后,主力退回陕西。九、十年,东路军因进攻荆襄受挫,遂将主攻方向转向两淮,先后于安丰军(今安徽寿县),庐州被宋将杜杲击败(参见庐州之战)。十一年春,宋京西湖北路制置使兼知鄂州孟珙遣军收复襄阳、信阳(今属河南)、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等城(参见京襄之战)。遂以江陵府为基地,大兴屯田,训练军伍,经理荆襄,策应四川,使荆湖战场出现转机。八月,阔端遣达海绀卜率军入蜀,再占成都,攻掠成都、潼川两路及重庆周围州县。蒙古汉军汪世显部越渠江而东,破万州(今四川万县市),克夔州(今奉节),企图出三峡入两湖,至归州(今湖北秭归)大垭寨,遭孟珙截击败退(参见大垭寨之战)。孟珙乘势收复夔州。十三年十一月,蒙古军复入蜀,再破成都。旋窝阔台病逝,蒙古军留部分兵力屯驻要地,主力北归,对宋战争暂告一段落(参见窝阔台攻宋之战)。
蒙哥的战略大迂回
南宋在同蒙古军作战中,逐渐形成守长江上游以固下游,守汉淮以蔽长江的防御方针,加强了四川、荆湖、两淮三个战区的设防。四川战区,余玠采取守点控面的防御措施,建立以重庆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梯次防御体系(参见余玠防蜀之战)。荆湖战区,宋安抚制置大使孟珙招兵置军,大兴屯田;为阻止蒙古军过夔门沿江东进,实施了梯次防御。江淮战区,在军事重镇和要点加筑城寨,增兵守备,并于城寨百里以内,三里一沟,五里一渠,遏制蒙古骑兵长驱奔袭。同时还造轻捷战船,以水、步混编组成游击军,屯戍长江,拟随时应援。
蒙哥继汗位后,针对南宋防御部署,命四川、河南、山东诸军开辟屯田,与宋军争夺城镇与堡寨。蒙哥鉴于水军缺少,难以越过长江天险,遂采取战略大迂回,从翼侧及侧后攻宋。
蒙哥汗三年(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九月,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军征大理(今属云南)(参见忽必灭大理之战)。忽必烈分兵三路南进,自率中路经满陀城(今四川汉源北),再渡大渡河,取古清溪道南下,穿行山谷2000多里,三路会师后全歼大理军主力,占领大理城。旋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台等继平大理诸部。六年六月,蒙哥以对南宋的侧后包围已告完成,乃由两翼攻宋。右翼,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帖哥火鲁赤、带答儿自利州(今四川广元)、兴元(今陕西汉中),南北对进攻四川(参见蒙古攻四川之战);左翼,命宗王塔察儿、驸马帖里垓攻宋两淮。十二月,右翼,兀良合台、帖哥火鲁赤等会师于合州(今四川合川东)附近后,各按原路返回。左翼,塔察儿军至山东,因军纪不严被召回。八年二月,蒙哥亲率大军攻宋。命兀良合台自大理经广西北上策应;命忽必烈南攻鄂州;自率主力攻四川,企图东出夔门,浮江而下,待三路会师鄂州后,合兵攻临安(今杭州)。七月,蒙哥率军4万由陇州(今陕西千阳西北)经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南进。是年冬至利州,先后克降苦竹隘(今四川剑阁北)、大获(今苍溪东南)、青居(今四川南充南)、大良平(今四川广安东)等城。先期入蜀的蒙古军,由纽璘率战船200艘沿江东进,占领涪州(今四川涪陵),造浮桥以阻宋军援蜀,又于铜罗峡据险为垒,阻扼重庆宋军北进(参见纽粦攻四川之战)。九年二月,蒙哥率军围攻东川防御要点合州。守将王坚依托险峻地形和坚固壁垒,固守力战。蒙古军连攻5月不克。后蒙哥亲临现场督战中炮风,卒于军中,进攻四川的蒙古军撤军北归(参见钓鱼城之战)。同年九月,忽必烈率军进至长江边,虽得蒙哥死讯,仍令诸军自阳逻堡(今武汉东)渡江,围攻宋要地鄂州;并派兵接应兀良合台军北上。忽必烈督军攻城两月未克,闰十一月,得知阿里不哥准备在漠北称汗,决定北归争夺汗位,遂扬言攻临安,以迷惑宋军。宋军统帅贾似道在各路援军集结鄂州附近,又得知蒙哥死讯的情况下,不乘机反击,却擅自遣使以划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向蒙古军乞和。忽必烈趁此允和,撤军北归(参见鄂州之战)。(参见蒙哥攻宋之战)。
忽必烈的中间突破战略
宋开庆元年(蒙古中统元年,1259年),贾似道隐瞒乞和真相,谎报战功,被擢为右丞相,唯恐阴谋败露,极力打击陷害作战有功将领。度宗赵禥继位后,贾似道专权,军政愈加腐败,民力益竭,将士离心,战备松弛。忽必烈继汗位、平定内乱后,即着手整顿军队,督造战船,组训水军,进行灭宋准备。并制定了先取襄樊,实施中间突破,浮汉入江,直趋临安的方略。
蒙古至元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都元帅阿术、刘整率师包围襄樊,后以枢密副使史天泽主掌军务。鉴于襄阳、樊城城池坚深、军储充足,史天泽决定长围久困,待机而破,并于六年六月完成对襄樊的包围。此后,蒙古军多次击退宋军援兵。襄阳守将吕文焕曾多次出击未能打破被围局面,襄阳、樊城孤立无援。八年,蒙古改国号大元,令军加紧攻城。十年一月,元军水陆夹攻,配以威力较大的回回炮,破樊城。二月,吕文焕以襄阳城降(参见襄樊之战)。
元军破襄樊,忽必烈强令征兵10万,增加攻宋兵力,决定乘胜直捣南宋腹地。命驻蜀元军进攻各要地,以阻宋军东援;命淮西行枢密院使合丹、刘整攻淮西,淮东都元帅博罗欢等攻淮东,牵制两淮宋军;以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平章政事阿术等率领主力,自襄阳顺汉水入长江,直趋临安;并告诫伯颜勿妄杀,以争取人心。十一年九月,伯颜率水、步军进至郢州,绕过宋将张世杰的阻截,顺汉水趋汉口(参见郢州之战),以声东击西之计,袭占沙芜口,屯军江边。以捣虚之计,突破宋军防线,占领鄂州(参见鄂州之战)。旋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战抚兼施,顺江东进,宋沿江州府纷纷归降。十二年二月,伯颜率军于丁家洲大败宋军精锐(参见丁家洲之战),继而攻占建康(今南京)、镇江(今属江苏)等重镇,逼近临安。时张世杰、文天祥等奉诏率兵入卫临安。宋廷命文天祥扼守平江(今江苏苏州),屏蔽临安;命张世杰率军向镇江方向反击元军。七月,张世杰率舟师于焦山(今江苏镇江东)江面列阵,欲与元军决战,遭火攻,溃不成军(参见焦山之战)。忽必烈命伯颜乘势率主力攻取临安。为分宋军兵势,牵制各地宋军入援临安;令阿术率军攻扬州(参见扬州之战);阿里海牙攻湖南(参见潭州之战);宋都带等攻江西。十月,伯颜分军三路向临安进发。十三年(宋景炎元年,1276年)正月,会师皋亭山(今杭州北),宋廷拒绝张世杰、文天祥提出的背城一战以图求存的建策,一面送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逃,一面遣使向元军请降。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相继离去。二月初五,宋恭帝赵显率百官于临安降元(参见临安之战)。淮西制置使夏贵以淮西降元。
五月,右丞相文天祥、制置副使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益王赵罡为帝,出兵闽北失败,流亡海上。江西、湖南、淮东皆被元军占领。十四年五月,文天祥率军反攻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所至克捷,后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参见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战)。十五年四月,赵昰病死,赵昺(八岁)继位,徙至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忽必烈遣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李恒率军分水陆两道追歼南宋残部。十六年二月,张、李两军在厓山会师,全歼宋军(参见厓山海战)。时四川亦平。南宋亡。(参见忽必烈灭宋之战)
点评:蒙(元)宋战争持续46年,忽必烈总结前两次攻宋的经验教训,适时改变主攻方向和发展水军,采取牵制两翼、集中兵力中间突破、浮汉入江、直捣临安的方略,缩短了战线,割裂了南宋的东西联系,致宋军被动挨打。同时,实行招降安抚之策,形成政治、军事优势,终于灭亡南宋,结束了唐末以来3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