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兵变
2018/1/30 16:06:15
来源: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电邮 打印
大同兵变是明嘉靖年间兵变之一。嘉靖三年(1524),大同巡抚张文锦为加强战备,命镇卒戍守城北五堡,参将资鉴催督甚急,激起众怒。镇卒郭鉴、柳忠等起而暴动,击杀张文锦、贾鉴。朝廷以蔡天佑为大同巡抚,桂勇为总兵官,前往安抚。
十一月,又遣军镇压。郭鉴、柳忠等相继被俘杀。鉴父郭疤子又串众起事报复,生擒总兵官挂勇,持至次年二月失败。
十二年,大同镇卒不堪军宫虐待,再次举事,杀总兵官李瑾,并固守城门,屡挫官军。
后遭分化瓦解,首领黄镇被害,指挥马升、杨麟投降,兵变失败。
杨麟自杀。
清朝建立之初,满汉矛盾异常尖锐。发生于顺治五年 (1648)底、史称“戊子之变”的大同兵变,以反清复明为号召,杀官吏烧官衙,曾波及山西全省,震惊朝野,是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反清斗争之一。在这次动乱中,德州籍在山西为官的三位进士,忠于职守,与叛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有的被杀,有的被免官,均成了大清王朝的牺牲品。他们分别是浑源州知州荣尔奇、河津县知县李源、芮城县知县李浃。
荣尔奇,德州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清顺治时,初任官山西冀南道,后迁浑源州知州。他性格刚毅明达,为官勤政爱民,事必恭亲,深受浑源人民爱戴,但不幸在大同兵变中被乱军所害。
荣尔奇:拒绝叛军威胁利诱遭杀害
李源李浃:联手收复十多座县城
方山夺取浑源后,又与姜瓖联手,没用几个月时间便接连攻下晋北地区的十九座县城,并且波及到全省的89个州县。另两位德州进士李源和李浃也被裹了进来。
李源,字星来,一字江余,号退庵。是乡贤李诚明之弟李諴明的长子,从小就过继给伯父李诚明为嗣子。李源于清顺治三年(1646)考中进士,授山西省河津县知县。他初到河津县三个月,得知当地豪宦张家璧操纵儿子,任意践踏乡里,抢夺百姓财产。李源便按大清条律,将其绳之以法,并将其侵夺的财产返还于民。他还利用因战乱废弃的旧民房,改造成州学,令诸生肄业其中。可以说,李源为河津县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李浃,字孔皆,一字霖瞻。清顺治三年(1646)与李源为同榜进士,知延庆州 (今甘肃庆阳县东北40里),以 “才识俱优”,升任湖南茶陵州知州;后因行政上出现过失,被降为山西芮城县知县。到任后,在蒲州 (今山西蒲县)知州的合作帮助下,果断将原县衙规定的不合理的多余丁银给予免除,深受百姓欢迎。
大同兵变的主谋是大同总兵姜瓖和明朝朱姓后裔方山。姜瓖原为明王朝大同总兵,李自成北上大同时,他投降了农民军。李自成溃撤陕西后,他杀死了镇守大同的大顺将领张天琳,向满清政府称臣,并配合满清北路军统领阿济格横扫李自成根据地陕西榆林,立下赫赫战功。虽然对满清政府忠心耿耿,但由于他有着叛明降顺,又叛顺投清的不光彩经历,所以清政府对他戒心重重。姜瓖名义上是大同总兵,实际上处处受制于阿济格,并且经常遭到阿济格羞辱和嘲笑。在这种忍气吞声的煎熬中,这位政治上反复无常的姜瓖又渐渐萌生出叛清归明的念头。方山原名朱永清,大明朱氏后裔。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后,他的近亲子嗣惨遭杀戳,死里逃生的朱永清隐名埋姓投奔于浑源州宝峰寨村,随舅姓方,名应祥,又名方山。此人从小尚武好斗,加之臂力过人,单使一柄钢铡,人称铁臂将军。来宝峰寨后,他广施钱财,结交豪强,屯积粮草,招兵买马,在宝峰寨横山顶安营扎寨等待时机,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大明江山。